第十八章 太祖暴死弟乍立,烛影斧声千古谜?
前面我们深入辨析了“五星连珠、盛世血路”天象的含义,967年的五星连珠,本来指向宋朝开国天子赵匡胤延续灭佛、逆天应劫,弟弟赵光义登基除弊、大兴佛法、开创盛世——可是赵匡胤却先把拨乱反正、复兴佛法的天大好事做了,顺天应人,承揽了天大的功德,改变了天象的劫数,福寿延续9年,成了盛世的开创者。这一章开始,我们讲述赵光义的教训,他没能顺应改变后的天象,成了逆天的大罪人。
(接前文逆天而为痛悔迟17:453-2018年天象揭秘 (点击这里) )
元代根据宋朝官方史料写成的《宋史‧太祖纪》,写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只淡淡地说了12个字:“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无原因,极为异常。幸好北宋初年的僧人文莹记下了真相的蛛丝马迹,成了后世的千古之谜——其实真相足具,谜已不迷。
1. 烛影斧声,破绽露真容
文莹《续湘山野录·太宗即位》[1]记载:
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在后周一朝尚未发迹的时候,和一个道士成了好朋友。这个道士没有固定姓名,自称“混沌”,有时又称“真无”。每到缺钱的时候,就从囊里掏,越掏越多。三个人常痛饮烂醉。混沌喜欢引吭高歌,歌声响彻虚空,随风飘荡。一次太祖、太宗听道混沌唱道:“金猴年寅虎月头四日,真龙得真位。”等道士醒来后,问他啥意思,混沌说:“醉梦之语,不足为凭。”后来赵匡胤登基开国,正是庚申年正月初四。但是从这以后,太祖就没见过他。
太祖下诏在民间寻访混沌,有人在轘辕道(古关名,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轘辕山上)中,在嵩山、洛水一带见过他。到了开宝八年[2],太祖西巡洛阳前[3],三月三上巳节[4]祓禊(音:服戏)[5]时,驾幸西沼,见道士醉醺醺地坐在岸边树下,笑着向太祖拱手作揖道:“别来喜安。”太祖大喜,迫不及待地派人把道士领进行宫后院,怕他再消失,祓禊仪式之后急忙回去,像以前没发迹做朋友那样,和道士抵掌痛饮。
太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见你。有件事我一直惴惴挂怀,你看我的寿数如何?”
道士说:“只在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如果晴,就可以延寿一纪(12年)。如果不晴,速速安排后事。”
太祖热情强留,请他住在后苑。苑吏有时见道士在树上的鸟巢中睡觉,有时几天见不着人。太祖一直牢记着他的话,到了那天傍晚,亲自到太清阁望气,果然天晴,星斗明灿,才转忧为喜。但不一会儿,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太祖赶忙下楼,急传旨,召晋王赵光义,请入卧室饮酒。
宦官、宫女、嫔妃都退下了,众人只能遥见烛光之下二人的身影。太宗赵光义有时避席而起,做推却的样子。喝完酒,已经是半夜三更天了,宫殿外雪已数寸,太祖拿着柱斧戳雪,看着太宗说:“好做,好做。”然后就宽衣解带,鼾声如雷。当夜,太宗留宿在皇宫中。快五更时,值班的宫人听到太祖没有鼾声了,进去一看,太祖已然驾崩。太宗就按照遗诏,在太祖灵柩前即位。
等到天亮时,太宗登堂坐上皇帝的宝座,宣读遗诏之后,号啕大哭。又让近臣去看太祖的遗容,脸色像玉一样温润,像刚洗过澡一样。
因为太祖驾崩前,众人最后仅遥见太祖和弟弟喝酒的烛光身影,听到太祖玉斧的敲打之声,所以历史上称这段谜案为“烛影斧声”。
2. 史料真伪的判定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对史料客观的取舍原则。根据传闻写成的史料笔记,难免加进一些时代的烙印、附会、惯例。对于真相被全面封杀的事件,流传中不能苛求,小误难免,瑕不掩瑜,如果只顾璞石,就会失之美玉。
《太宗即位》中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搞错了年代,原文把太祖见道士混沌和烛影斧声之夜,记为开宝乙亥岁,就是开宝八年,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死在这一年。这个错误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因为宋朝的年代排序,“宋太祖开宝八年”之后就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乍一看,就是宋太祖驾崩的十月在开宝八年——不太了解历史的人,都会这么认为。因为历史的惯例,就是新皇帝正常即位,沿用先皇年号,以示尊重和纪念,次年再改年号,称为改元。可是实际上,这些大事都发生在开宝九年,因为宋太宗即位两个月后,在十二月二十二日,离当年除夕只有七天[6],宋太宗冒天下之大不韪,执意改元,将开宝九年从官方正史中剔除了。在古代资讯不发达,书籍少、史书难找,考据历史很不容易的情况下,因为开宝九年被抹掉了,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样,人们更容易把“烛影斧声太祖崩”传为开宝八年乙亥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矛盾,因为《太宗即位》通篇看来,在给宋太宗抬轿子,明确写出了太宗即位的合法依据——“遗诏”,为此,笔者不得不揭示文莹的写作意图,这也是判定史料可信度的重要原则。
3. 《续湘山野录》的写作意图、文章立场
北宋僧人文莹做诗较有名气,出入于达官显贵之间,后以见闻写成《湘山野录》三卷,《湘山野录续录》一卷。成书于宋神宗熙宁年间,主要记载了自北宋开国至宋神宗时期的宫廷和高官显贵的遗闻轶事。
因为是当朝要闻的史料笔记,不可避免地要为尊者隐讳,而且不乏有为皇帝脸上贴金之事,对《太宗即位》也是一样。
文中上来就说宋太祖、太宗兄弟没发迹之前,曾与道士混沌交游,经常在一起喝酒大醉,道士预言太祖即位时宋太宗也当场听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宗比太祖小12岁,太祖赵匡胤闯荡江湖,是在21岁前后,投身郭威帐下效力是22岁,从军后军务在身,南征北战,就没时间闲游了。在这之前太宗才不到10岁,不可能和道士交友一起喝得烂醉。太祖34岁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天子,带兵回京后,史料记载那时22岁的弟弟赵光义在家听到后大惊,跃马而出去迎接。在这之前,太宗是一直在家里读书的,杜太后对他的管教是非常严格的。这都表明,太宗不可能和混沌交友。而且,后文说太祖976年又邂逅混沌,根本没提太宗的事。要知道,太祖的礼仪性活动,太宗作为晋王、开封府尹是跟随同去的,不离左右。如果赵光义真和混沌也是莫逆之交,怎么后来不提太宗见到故友的反映呢?由此可见,说宋太宗和太祖一起和道士交往,纯粹是对太宗的曲意奉承。
基于这样的意图和立场,《太宗即位》中那些有利于太宗的部分,可信度就差;而那些自相矛盾的部分,那些为太宗表白却露出马脚的部分,需要重点辨析,因为真相就藏在那里。
4. 侦探辨文章,“遗诏”藏真相
《太宗即位》虽然揭示了烛影斧声的细节,但是表面都在列举太宗即位的合法性——如果没有这些遮掩,就等于说太宗弑君一样,人、书都难保全,所以这样写也是惯例。
《太宗即位》乍一看,以为宋太宗是按“遗诏”依法即位,再细看,就能看出造假,因为意外死亡不可能先立遗诏。《宋史》最关键的《太祖纪》、《太宗纪》都没有说有遗诏,太宗一生都在为即位没有合法凭证而编造证据。
《辽史》对宋太宗的非法登基,直言不讳:“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赵光义即位后自改名炅)自立为帝,派遣使者来告。”
《续湘山野录》指证:太祖死亡前的案发现场,只有太宗一人在。假如当时太宗就在宫里过夜,太祖一死,太宗马上用假遗诏即位,这是预谋的弑君夺位,事先都把假遗诏造好了,显然太宗就是凶手!
我们再看另外一部与此大同小异的宋朝笔记。
5. 《夔州直笔》,直指嫌疑
南宋高宗的朝议大夫蔡惇在《夔州直笔》中记录:太祖召陈抟入朝,问寿数。陈抟说:“丙子岁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夜或见雪,当办后事;若晴,可以延寿12年。”到了那一天,晚上皇上没睡觉。入夜就让宫人看天气,回奏星光灿烂。交更时分,再令出视,回奏天阴,一会又说下雪了。于是赶紧请太宗入宫,置酒,嘱咐继位的事,到午夜时分才退席。皇上就寝,侍寝者闻鼻息声异,急视之,已崩。太宗于是进来继位。[7]
《夔州直笔》说法基本相同,只是把混沌道士,误为传说中的著名道士陈抟。太祖暴崩之时,太宗在不在宫中?《夔州直笔》竟然含糊而过,原文是“夜分乃退”,“退”字模棱两可,有退席和退出皇宫两种解释。
这些史料对太宗太不利了,特别是“烛影斧声”,分量太重。文莹去世十多年后,司马光开始写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了,因为《资治通鉴》是写宋朝以前的历史,不能写入宋朝这段奇案,他写了一本笔记《涑水记闻》,记录宋朝的逸闻轶事,并有意地漂白宋太宗。
6. 司马洗白,洗出鬼怪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为宋太宗巧妙辩解说:“太祖晏驾时,已经四更时分了,皇后急命大太监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太祖的18岁的儿子赵德芳来。而继隆认为太祖传位给其弟晋王赵光义的意志已定,就直接去找赵光义。
“在晋王府门前遇见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德玄说:‘夜里二鼓时分,有人在门口叫我:‘晋王召见’,我出去一看没人。如是者三次。我怕晋王有病,就来了。’二人进去见晋王。
“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要跟家人商量……继隆催促:‘耽搁久了,位置要被别人占了。’晋王才冒雪步行入宫……皇后问:‘德芳来了?’大太监王继隆说:‘晋王来了。’皇后愕然,惊慌之中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给官家(皇帝)了。’晋王哭道:‘共保富贵,不用担忧。’”
显然,在司马光笔下,不提太祖驾崩前和太宗喝酒,开篇就说太宗不在死亡现场,不知情,可谓煞费苦心的精心辩白。这样貌似洗白了宋太宗,摆脱了谋杀嫌疑,却洗出了鬼怪——程德玄半夜听到鬼叫门?出门三次不见人?冒着大雪中在晋王门口等了4个来小时?
其实,昧心做祟,越描越黑,后面的分析大家就能看到:司马光刻意为宋太宗漂白,恰恰暴露了赵光义是凶手,请看下集《司马立场倾向强,偶做伪史歪真相》。
注释:
[1](宋)文莹,《湘山野录 续录 玉壶夜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
[2]《湘山野录 续录》原文误,原文为“开宝乙亥岁”,是开宝八年,原文又说那是太祖生命的最后一年。我们知道太祖死于开宝九年(976年),正文笔者做了改正。
[3]太祖西巡洛阳前:这一句在《续湘山野录》中没有,根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补上。
[4] 上巳(音:四)节,又称“女儿节”。最初是纪念黄帝诞辰的节日。相传黄帝轩辕氏生于三月上巳日,即第一个巳日。因为甲子计日60天一轮,第一巳日可能是:乙巳日、丁巳日、己巳日、辛巳日、癸巳日之一。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所以又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5] 祓禊,音:服戏:上巳节这一天,最初古人要到水边祭礼上古的黄帝,洗濯去垢,洗去不祥,消除不好的运气,祈求新福。后来发展成到水边郊游、饮宴、洗涤,祈福,因为少女要盛装前往,又演变成女儿节,把纪念黄帝的传统忘却了。
[6]查方诗铭、方小芬着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开宝九年当年十二月是小月,29天,除夕过年在十二月二十九。
[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蔡惇《直笔》云:太祖召陈抟入朝,宣问寿数,对以丙子岁十月二十日夜或见雪,当办行计,若晴霁须展一纪。至期前夕,上不寝。初,夜遣宫人出视,回奏星象明灿。交更,再令出视,乃奏天阴,继言雪下,遂出禁钥,遣中使召太宗入对,命置酒,付宸翰属以继位,夜分乃退。上就寝,侍寝者闻鼻息声异,急视之,已崩。太宗于是入继。按惇所载,与文莹略同,但即以道士者为陈抟耳。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