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登月专家离职内幕流出 又是体制惹的祸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9月27日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公文,要求官方不要放走张小平,以免火箭发动机研制进度受阻,引发关注。27日,有中共体制人士爆料张小平离职的背后内情,认为除了收入因素,还有“国家队”体制的原因。

9月27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起因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发布公文,痛陈该研究中心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造成的巨大损失。

公文中提到张小平离职后,单位才发现他是国家核心项目的“灵魂人物”,没有了他,项目无法推进,可能影响火箭发射动力研究、甚至或会影响“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故要求张小平返回研究所。

陆媒联系上了事件中的主人翁张小平,希望核实网传文章内容真伪,张小平以“这事得咨询我们公司领导”为由,婉拒了采访。

中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对陆媒透露,张小平系本人擅自离职,经多次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机构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

他还谈到公文中对张小平承担的任务写得较多,有些言过其实,核心的意思是想挽留他。

刘志让表示,张小平确实是技术骨干,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但院里技术骨干很多,副主任设计师之上还有主任设计师、副总师,一人离职不会对全局带来太大影响。

对于近年来航天领域的人才流动,刘志让认为除了收入因素,还有“国家队”体制的原因。他说,航天任务是系统工程,多年来航天单位都是团队作战,从研发到工程管理、从指挥行政系统到技术系统,体系非常完整。

但弊端是影响办事效率,一个方案需要层层汇报。而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流程更为简洁,年轻人负责一个岗位,有什么主意马上就能实施,某种程度上更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张小平与领导不和,坐冷板凳,只能做小课题,后跳槽。领导试图“弄死他”,让其他员工看看擅自跳槽的下场。因此,下属在组织材料时,故意将张小平与480吨发动机挂钩,本意是加重砝码,未料想用力过猛。

一位航天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说,西安方面发布文件也许是领导想限制一下人员流失。

他说,近几年,由于商用航空航天领域成为资本追逐热点,民企拉到很多风投,他们疯狂来国企挖人,特别是火箭发动机这一关键领域挖人的最多。

网曝,7月至今就有20多人集体跳槽到私企“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急增至50万到100万元。

媒体认为这一事件揭示中共研究院和国企的人才机制效能低,造成员工容易流失,国家的研究院应反思如何留住科研技术人才。

陆媒引述一位体制内的人士说,张小平2018年初已离职,他所在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内部称“六院11所”。

报导称,张小平是研究员,对应的是教授级别的职称。副主任设计师在机构属中层职级。所以他是一名高级研究人员。

有微信公众号文章披露,张小平在“六院11所”一年收入大概12万,而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直接开百万年薪挖人。

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说,“就算是公文属实,真的把张小平叫回来,也肯定开不出这样的收入。但是和张小平级别一样的研究员,不止12万,一年下来大概税前25万,税后20万左右的样子。”

根据网上公开消息,4月4日,张小平作为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代表,来到浙江湖州开发区环保分局,办理企业建设项目“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环评文件承诺备案,并接受了陆媒的采访。

在湖州开发区推行的环评改革新模式下,工作人员当天就为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办好了相关环评备案手续。

张小平所办理的项目,全名为“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计划”,是湖州开发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以来完成的首例落地项目。

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已于9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实现火箭每年最大产能30枚。

党媒评论认为,张小平的离职以及引发的讨论,再次给“人才观”敲响了警钟:只有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激励机制,为每个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才能留得住人。

(记者文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