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故事图》邀你一起看图说端午

作者:郑行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6月04日讯】《端阳故事图》册,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所绘,共八开,各开分别描绘端阳节期间的一个重要活动,各开之间没有连贯性,只是集中表现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都以隶书题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内容作一些注释,方便读者理解画面内容。

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柔和典雅,我们由此可看出作者已掌握了院体画的写实精神,也显示了乾隆时期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特性。

图册上钤有乾隆皇帝诸方玺印:“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等,留下乾隆多次鉴赏的痕迹。从《端阳故事图》中可以看到有清一代流行的端午习俗。

《端阳故事图》说端午习俗

第一开:《射粉团》

题画:“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射粉团(团)这个游戏盛行于唐代都城和宫中。《开元天宝遗事》就有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食(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粉团是一种类似麻薯的甜点,以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用油煎或炸食,也称为“麻团”,起锅后香气四溢,人人都想得而食之。

本画以界画手法描绘宁静整洁的宫苑一角,有五个年龄相近的宫娥聚在一块玩射粉团,五人都长得眉清目秀,穿着素雅,从她们手中还拿着芭蕉扇和掌扇来看,她们可能是刚值完勤,手中的值勤工具尚未交还,听说要玩射粉团,巴巴地跑过来想参一脚,脸上满是盼望与期待。可见这游戏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吸引人。

徐扬在布局上做了一个三角平衡,人、树、香几,三方平衡。就游戏本身来说,人和香几就成了,为何还加上树呢?可能因为香几体型较小,恐怕配对不了,就多画了树来增强对比力度。我们就来看这个香几。

古来就有一些人喜欢在室内焚香熏香,特别是在打坐或读经时,更是少不了这个动作。香几就是专门用来摆放香炉的小几,它的腿足是弯曲的三弯脚,纤细的体型使它看来有一种婀娜多姿之感。在古代,香几是专用来置放香炉香薰,到了现代,除了用它来置放香炉外,也有人将它和雅致盆栽配对,视同花几一般。

让我们回到画中来。当然,游戏的结果,最后有没有人射中,有没有得奖,得奖时,有没有共享,对于后面这些,各位可自行解读,我们就不多作猜测了。

第二开:《赐枭羹》

题画:“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汉朝时,有鉴于枭是恶鸟,汉代皇帝便命他的属国在朝贡时,尽量以枭作贡品。然后命人把它做成羹,赐给百官。

这画只画了二个官员在收受枭羹。所谓“礼多人不怪”,两人都躬著身,互相拱手道谢致意,端枭羹那一位虽空不出手来,但动作表情也都传达得十分到位。

古代的人心思单纯,画画也不例外,画面除了人物外,其它尽是宫殿下缘的台阶、壁面、门窗、廊道、柱子,此外不多画别的物事。界画简洁单纯的特性在此表露无遗。

第三开:《采药草》

题画:“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每年的五月五日中午,人们会到山里采药草,作为袪病、袪邪之用。拜端阳节所赐,一向宁静的山区,此时有了响动,风声、水声、人声,此起彼落,混杂交错。

这幅画属于工笔设色,大部分岩块都被深深浅浅地敷染了绿色,也有染石绿的,所以和“青绿山水”也有那么一点近似,因为很大范围的绿色,若能再分出轻重浓淡,本身就是一个光洁明媚的亮点。

进山不久,这一成年人和两个童子似乎就淹没在这无言的山中了,思想中只有药草,特别是到了中午时分,采来治病有特效。因此,我们可以从画面上看到,在这一刻,他们是如何地忘其所以并且乐在其中!

第四开:《养鸲鹆》(音同渠玉)

题画:“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在这栋建得很好的屋子前,一个女子牵着一个幼童,面对着一个手上架着一只鸲鹆的半大孩子,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这幼童看到这只鸲鹆,指手划脚地,显得十分兴奋,从画题《养鸲鹆》来看,应该是想买回家养吧!

鸲鹆俗称“八哥”,属鸟纲燕雀目八哥科。毛色纯黑,头及背部微微浮现绿色光泽。头上羽毛细长而尖,像柳叶般。如果趁它长新羽毛时去修剪它的舌尖,这只鸲鹆长大后就很擅于模仿人声或其它鸟类的鸣叫声。会模仿人说话的八哥,一直都是爱鸟人士喜欢饲养的对象。[1]

顺带一提,“不弃、不养”是饲养宠物的最高准则。既然养了就不能任意遗弃;如果还未饲养,那就下定决心,绝对不养。

第五开:《悬艾人》

题画:“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严格说来,端午节也是“清洁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洒扫家户、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荡浊袪腐,除菌防病。炎炎夏日端阳的驱邪防毒,比过年的大扫除还做得彻底,说它是卫生节一点也不为过。

艾草的茎叶味道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而菖蒲作用也类似艾草,民间都相信它们有辟邪免疫的功效。因此自汉代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加上菖蒲,还有人把艾束为人形,悬在家户门口的。

《荆楚岁时记》:“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本画描绘两位妇女在其中一人的家门口谈话,谈的就是门上悬艾人的事。这幅画中,界画成分稍稍少了点,重点落在家门和围墙的结构,墙内的杨柳、墙外的花儿和门柱上的艾草上。两位女士谈兴正浓,比手划脚,谈得不亦乐乎。

单纯内敛的线条,透明浅柔的设色,加上画家个人温和悠缓的特性,整个画面显得清新明朗,温文淡雅,让人一看就觉得心旷神怡。

第六开:《系彩丝》

题画:“系彩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端午节时,系在手臂、手腕,或悬在儿童胸前的五彩丝线或绒线,就是用来消灾祈福的。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讲:“(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本图是年少的给年长者系五彩丝,展现天伦之情。

第七开:《裹角黍》

题画:“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菰叶:“菰菜”、“筊白笋”之古称)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我们细看这幅画,它的背景是一富庶人家的一个小小后院兼厨房。目前这厨房在忙什么呀?人在这儿干啥?裹角黍呢,也就是包粽子啦!有人在空地洗粽叶,有人在案上调理食材,分工合作,效率高,古人真有智慧呀!

特别是屋子的构造,看起来挺好,很符合建物功能的需求,比如它有个专用水井,还种上梧桐、棕榄树,这端午小厨房就变得美极了。画中6人有3个是幼儿,大人带着小孩一起来包粽子,你瞧,有个小儿脚下垫着小脚凳呢!这体现了做中学的家庭教育,温暖而放松的空间,展现溶洽的家庭关系。

第八开:《观竞渡》

题画:“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清代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进一步想想看

为了观看龙舟竞渡,这些人呼朋引伴,循声而来的人有老有少,有僧有俗。一行人站在岸边杨柳树旁,自在地站着,脖子微微伸长,正看得起劲,也希望能早点儿看到结果。往前眺望,不远处,有艘龙舟正在奋力向前挺进,一边有6个,共12个操桨手动作齐一地努力向前划。

这景象和一般龙舟赛不太一样,可能是赛程安排不同,一般竞渡是多船做定点、短距离竞赛,从起点划到预设的终点,谁先到谁就拔得头筹,都划到终点,比赛也就完了。这一年一度的竞赛活动也就结束了。

此图所画的是另类的赛程,似乎是远程竞赛,所以一次只看见一艘,其它的可能拉开了距离,一时还看不到。

岸边的一排人马,有拿蒲扇的,有执折扇的,小孩左手拿着像现代的划板一样的东西,年纪大一点的撑着拐杖,唯一的僧人背向河面,正在跟旁边的妇女宣说什么,大丛的白胡子使他的表情显得比较严肃。众人身边的杨柳,细细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也似加入了观竞渡的行列一般。

热闹的竞赛随着龙舟滑渡,很快就要过去了,要再重温旧事,只有待来年了。

注释:
[1] 后来因为养宠物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不只是鸟类,各种不同门类的外来物种被大量引进,一开始还满新鲜的,慢慢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相继浮现,有耐性的饲主可能会耐心地找出解决的办法,可是不见得人人都能这样去做,结果可想而知,不久就出现了弃养问题,继而各种生态问题也来了。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