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晚期,黄巢祸乱天下。唐僖宗效仿唐玄宗,亦前往四川避难。在这场国难中,僖宗钟爱的三皇子出家为僧。此事,在正史中没有留下只字记载。直到明朝,明成祖为昭彰历代僧人神迹,御着《神僧传》,收录了这位唐朝皇子的事迹。皇子骑虎而行,解救罪龙,一泓清澈的龙湖水,诉说着皇子的高德美名。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的三皇子出生时,伴随着祥瑞的景象。僧传记载其“眉目风骨清真如画”,是一位很英俊的小王子。僖宗非常疼爱他。三皇子天性不喜荤物,随着渐渐长大,秉性愈加安静。僖宗看他没有治理国事的意向,于是设法愉悦皇子的情性,然而终是无法挽回他的心意。
僖宗避难 皇子出家
唐僖宗于咸通十四年(873年)即位,至乾符二年(875年),也就是僖宗即位没几年,王仙芝作乱,黄巢响应。王仙芝兵败后,黄巢率领反唐大军,攻战各地,直进中原,攻克洛阳后,逼近长安。广明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带领诸皇子、后妃等几百人离开京城,前往四川避难。李唐王室宗亲也纷纷离开了长安。
三皇子见时局纷扰,无意继续留在皇室。他剪了头发,出家为僧,法号普闻。他一路游山玩水,去拜见湖南潭州石霜寺的庆诸(又称石霜诸)。此人是大唐一代高僧。唐僖宗听闻他的德望,派遣使者赍赐紫色袈裟,然而庆诸坚辞不受。
逢干即止 遇陈便住
普闻留在庆诸身边,几年之后,他请求出行,遍游天下名山。庆诸叮嘱他说:“逢干即止,遇陈便住。”普闻记住了这句话,就启程远游了。
经过昭武,抵达大干。普闻遥望此地山峰层峦叠嶂,蔚为壮观。山上草木茂盛,山色秀丽幽深。他问一位父老:“那里面是否有人居住?”老人回答:“有一僧人陈嗣,已经在那里隐居很久了。”普闻忽然想起他师父的话“遇陈便住”,于是拨开草丛,一直往山里走去。陈嗣是一个苦行僧,一见到普闻,说了一句:“您一定会使这里兴盛。”
后来,普闻独自进入深山,开垦土地,种植蔬菜。谷口的人们都说:“前日,那个僧人进入深山,到了今天都还没有出来。想必是被老虎吃了。”人们结伴壮胆进到山里,看见一所茅庐,还发现山岗上种的蔬菜长得青绿绿的。普闻安然无恙,山神为他投下菜种,老虎俯首称臣,当他的坐骑。
自从三皇子到来之后,山里的恶兽和毒虫都销声匿迹了。陈嗣看到这番景象,深感他是一位高德之士,于是说:“您的道德之高隆,不是我所能企及。”随着皇子的德望和事迹越传越广,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带后来兴建起一座巨大的寺院。
历劫龙神 以涌泉报恩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老人,向皇子跪拜,说:“我是龙神,居住在这座山里,负责行雨。因为做得不称职,将要受到上天惩罚当死。希望您救护我。”普闻说:“你得罪上天,我该怎么做呢?要不这样,你可以变一下身形。”老人遂即化为一条小蛇。普闻用锡杖将其引入净瓶。
过了很久,上天陡降飓风雷震,山风呼啸,雷声轰鸣,大有摇山撼岳之势。普闻凝神正坐,彻夜未眠,一直坐到天亮。当天空恢复了晴朗,小蛇自行从瓶里出来。继而恢复为老人的模样,向普闻致谢。幸得普闻的法力庇护,这一龙躲过了一劫。
为了报答皇子的救命之恩,龙神就用自身的能力在山谷中刮出一道石穴,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为众人解决了饮水问题。从此泉水涓涓流淌,没有干涸。溢出的泉水逐渐地形成了一座湖。人们称之为“龙湖”。龙湖所在的山,就称为龙湖山。
庇护邦国 不忘朝谢救命恩人
龙湖很是奇异,酷寒凌冬时,湖水不会结冰;大旱之年,水也不会干涸。龙湖泉水不断地涌溢,能够灌溉四周几百顷的土地。邦国百姓有感于龙湖神奇,在湖上修建了一座祠堂,每年都会举行祭祀。
明成祖朱棣编撰之《神僧传》,收录了这位唐朝皇子的故事,说到“今遇上元乃师诞辰。龙必朝谢有祥云瑞气之应”。龙神灵验,还能庇护邦国。百姓敬畏神明,常常宰杀牲畜供奉龙神。
三皇子怜悯生灵,一天策杖来到祠堂下,为龙神说偈,并和他约定,能食素且持戒不杀,方可为邻。就在这天夜里,当地的父老梦到龙神说:“如今我受禅师之戒,不再吃血食了。以后祭祀我,就用僧人的斋饭供养我即可。”龙神托梦后,当地百姓就把供品中的血食换成了斋饭。一直到明朝时,人们都还遵循着这一约定。百姓敬神,神明也屡屡显灵,保护这座山。
骑虎而行 杉树开奇花
三皇子居住在龙湖山,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天,他召集众徒,交代身后之事,他要准备圆寂了。众僧深感凄凉和悲伤,坚持请他再多住些时日。
普闻说:“你们难道不知道达摩只履西归,普化全身脱化(不见尸首)而去吗?”普闻以达摩和普化为例,告诉众人勿要悲伤。他跨虎而行,于凌晨抵达信州,见过那里的僧众后,就离开了。
据僧传介绍,三皇子在世时,曾经照着水中的倒影,为自己画了一幅写真像。此画一直到明朝时仍然保存着。凡是有人向他祈祷,每每均有应验。寺院前有一株杉树,是当年禅师所坐之处。永乐大帝编修《神僧传》时,那棵杉树上开出了奇异的花。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十九下
《宋高僧传》卷十二
《五灯会元》卷第五/卷第六
明成祖朱棣:《神僧传》卷第九@*#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