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文天祥殉宋 忽必烈善用汉臣

忽必烈传之十一

虽然南宋朝廷归顺了元朝,元军也占领了大部分宋朝国土,但在南部一些地区仍有不愿降元的南宋大臣再建小朝廷,继续进行抵抗,代表人物正是文天祥

江山一统

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以忠义闻名,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迄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在殿试时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并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贾似道而被贬斥,几度宦海沉浮。忽必烈于1274年派大军攻宋之际,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他急返临安,准备死战。此后,他临危受命,出任丞相,与元军议和。因元军主帅伯颜十分欣赏文天祥,想让他归附元朝,所以将他扣留软禁,并将他押解北上。

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在船行至镇江时,他与随从逃脱,历尽艰险后抵达温州,与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共同拥立年仅9岁的赵罡即位,是为宋端宗。随后,文天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御敌。

元军攻入福建后,宋端宗随大臣一起逃至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江西各地因此响应,抗元力量复起。这使得忽必烈大为震惊,他遂命汉将张弘范、李恒率领元军,水陆并进,扫平宋朝残余势力。

此后,元军主力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春末,宋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赵昺,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五十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并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元朝大将张弘范等劝他归顺,但遭到拒绝。

1279年二月,元军攻打到南宋最后的据点崖山,宋军残部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而死,大将张世杰保护着杨太妃试图逃脱,结果,被一场突来的飓风淹没在大海中。

忽必烈能够战胜宋朝,除了南宋朝廷腐败、气数已尽和其积极准备外,还在于他顺应天意民心,优待和重用宋朝降臣,并在攻下城池后采用止杀、禁止抢掠政策,以此赢得了民心。

大宋王朝在历史的舞台上彻底谢幕了,忽必烈终于征服了包括南方在内的中国全境,以文治武功结束了中原的分裂局面,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成为了历史大舞台的焦点,被中华文明深深折服的忽必烈继续在这个大舞台上推行汉制。

忽必烈爱才心切 文天祥拒降殉宋

南宋将领文天祥在被俘后写下歌以咏志的五言长诗《正气歌》。(羊妹/大纪元制图)

崖山之战后,张弘范再次劝文天祥归附:“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不为所动,请求以死报国。张弘范上书忽必烈,请示如何处理。忽必烈爱其才,1283年1月8日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甚至是被俘的宋恭帝赵㬎来劝降,文天祥也置之不理。

第二天,被俘六年的文天祥以身殉宋,终年47岁。行刑后不久,“俄有诏使止之”,然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蒙元编写的《宋史》中也对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忠君气节备加赞誉。

而忽必烈能够取得江山的一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他大胆任用并信任汉人谋士、大臣和将领,除了之前提到的金莲川幕府成员、刘整外,还需要提及的是史天泽和张弘范二人。

“上不疑而下无怨”的汉人丞相史天泽

史天泽,是史秉直的第三子。史家原是河北真定地区颇有实力的军阀,本来臣服于金国,1213年蒙古攻击金国时,史秉直率数千人归附了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木华黎令史秉直仍统率其族众,屯驻霸州(今河北霸县),并以其子史天倪为万户,史天泽则任帐前总领。

史载,史天泽身长八尺,声如洪钟,善骑射,勇力超群,能文能武。1220年,金朝真定经略使武仙投降蒙古,史天倪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守卫真定,武仙为副帅。史天泽跟随兄长一同镇守真定。

孰料,1225年,在史天泽护送母亲北归后不久,武仙叛乱,并杀死史天倪,再归金国。史天泽毅然南还,聚集部众。按照蒙制,史天泽继承兄职为都元帅,他率军击败武仙,收复真定。其后,他又击败与武仙勾结的南宋大名总管彭义斌和武仙与真定城中内应的反叛,稳定了真定局势。

史天泽以真定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员,修城墙、建城楼,以防敌人侵犯;还招集流散人民,抚恤贫困百姓。几年之间,取得了一定成效。

1229年窝阔台即汗位后,选史天泽、刘黑马、萧札喇为三大帅,统领汉兵。史天泽任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他也成为了汉人的一大世侯。

窝阔台时期,史天泽再一次打败武仙,并接受命令统兵伐金,攻占了京东之地,连续招降了太康(今河南太康)、拓县(今河南林县北)、瓦冈(今河南滑县南)、眼州(今河南雅县)等地,并在阳邑(今河南登封东南)斩杀金将完颜庆山奴。

其后,史天泽轻骑去支援被金兵围困的新卫,告诉他们“援兵将要到了”。待大军到后,与史天泽军夹击,大败金军。在金哀宗迁都蔡州(今河南汝阳)后,窝阔台命蒙军大军围攻。史天泽军从北面进攻,结筏潜渡,血战数日,立下战功。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史天泽率军返回真定。

蒙古士兵雕像

示意图,图为蒙古将士雕像。(shutterstock)

金国灭亡后,蒙古大军继续南伐西征。因赋税繁重,百姓不堪重负。史天泽上奏朝廷,由官府代民偿付一本一息。又选中等户入军籍,所征赋税按贫富而定。当时连年蝗旱,百姓不得不借贷缴纳贡赋,如此借款达到一万三千余锭。史天泽为减轻百姓负担,倾其家资,与族属、官吏共同偿还了这笔债务。

史天倪之子史揖长大后,史天泽立即引史楫觐见窝阔台,请求解去自己都元帅之职,转授史揖。窝阔台感叹说:“过去争官者多、让职者少。你这样做,实在应该称赞。”随即特任史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

在窝阔台和蒙哥随后攻宋的战争中,史天泽亦率军参与,勇敢冲锋陷阵,攻下宋朝城池,屡立战功。

1252年,蒙哥汗赐给史天泽卫州五城,其赋税收入为他所有。当时,“汉地不治”,官员的暴虐和严苛的赋税,使许多地方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严重,河南、陕西尤为厉害。忽必烈在河南的封地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听说史天泽之能,遂奏请任其和赵璧为经略使。史天泽和赵璧到任后,选贤才,置提领,察奸弊,均赋税,更钞法,设行仓,立边城,诛好恶,肃官吏,置屯田保甲,兴利除害,不到两三年境内大治。忽必烈对其也更加信任。

史天泽还知人善用。每当南征北战,史天泽必签数十张空名委札,有可任用者立即委任。卫州成为史天泽食邑后,史天泽命军前参议王昌龄治理,罢除了以前的一切蠢政。有失职者诬陷王昌龄,史天泽非但不信,反而更加信任他。

蒙哥汗伐宋时,史天泽跟随由西蜀进军。后在钓鱼城遇阻,蒙军数月无法破城。夏季,军中瘟疫流行,蒙哥正打算回师,宋将吕文德率千余艘战船,溯嘉陵江而上。蒙军迎战不利,蒙哥急命史天泽抗御。史天泽分军为两翼,跨江反击,并亲统舟师顺流纵击,三战三捷,重创敌舰数百艘,直追到重庆而还。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马上召见史天泽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史天泽建议“朝廷当先立中书省和六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监督各路,施恩泽使人民不反叛元朝,除去贪官污吏,任用贤能之人,颁布官吏俸禄以养廉,严禁贿赂以防奸,望能上下相应,内外休息”。忽必烈深以为然,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二年,史天泽被拜为中书省右丞相。他执政后,凡前所列举的那些治国安民之术,无不相继推行。又定省规十条,为中书省的政务树立了准则。九月,他扈从忽必烈亲征阿里不哥,至昔木土之地,史天泽率领左军,合力夹攻,阿里不哥败走。

之后,史天泽又被委以重任,节度诸将平息李檀之乱,但他从未把皇帝亲授的诏书示人。平叛回来后,忽必烈慰劳他,他却把这次平叛功劳归于诸将,可见其为人谨慎谦逊。叛乱平定后,一些儒臣上书,认为乱事之起,是由于诸侯权重。史天泽遂上奏:“兵事、民事的机权,不可以集中在一家手里。罢去诸侯兵权,请从臣家开始。”史氏子侄即日解除兵权者有17人,史天泽之心胸坦荡非比寻常。

1266年,仍为右丞相的史天泽被封为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次年,再授光禄大夫,改任中书左丞相。1269年,忽必烈因宋朝没有归附,欲取襄汉地区,诏令史天泽与驸马忽刺到襄阳实地勘察,规划战略。他们到襄阳后,选出要害之地,筑城堡工事,贮藏兵储,作攻南宋准备。

第二年,史天泽因病返回燕地。之后,又晋升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忽必烈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规定:中书尚书两省、枢密院、御史台,一月或一旬内,遇大事须与史天泽商议,小事则不必烦他。足见对他的重视和关爱。

1273年,史天泽与阿术等攻克樊城,襄阳降。第二年,忽必烈诏令史天泽与丞相伯颜总领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伐宋。到达郢州时,史天泽因病北还至真定,忽必烈非常关心他的病情,派其子史杠与管理医药的官去看望、送药。

1275年3月5日,史天泽在真定病逝,享年74岁。他逝世前上奏:“臣天年有限,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忽必烈听闻噩耗后震惊哀悼,派近臣追赐史家白金二千五百两,并追赠史天泽为太尉,谥号“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朝廷还为其立庙纪念。

中国河北省正定县南城门(长乐门)内的史天泽雕像(David Chen/维基百科)

虽然史天泽没有看到元朝大一统的那一天,但他制定的攻宋战略对元军战胜宋军、一统江山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史载,史天泽器量涵弘,识虑明哲,知时识势,应变制宜,平时从不自夸其能,但遇大事时则毅然以安天下为己任。据说他拜相之日,门庭悄然无声。在中书省为相后,他善于倾听属下不同意见,决断事情有时秉承上意,有时据理更改,进行多方周旋。他四十岁开始攻读书史,尤熟悉《资治通鉴》,其立论多出人意料之外。

史天泽出为将、入为相五十年,能做到“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们把他比作唐朝名将郭子仪和北宋名将曹彬。忽必烈有此能文能武大臣辅佐,焉知不是上天的安排?

被赐“拔都”称呼的镇国大将军张弘范

张弘范,是成吉思汗时期都元帅张柔的第九子,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忽必烈金莲川幕府的重要成员郝经曾是张家子弟的家庭教师。在良好的教育下,长大后的张弘范是文武全才。

20岁时,他身长七尺,仪表堂堂。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垂胸,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他不仅能骑善射,而且以善使马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世。除此之外,他口才很好,还擅长写诗做歌。

当时,他的八哥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去寿阳行都报告一年内本路户口、田地和赋税征收等政事,张弘范代行兄之职务,吏民都佩服他办事果断、有条有理。他还雷厉风行地整顿了辖下蒙古军的军纪。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24岁的张弘范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1262年,改任行军总管,跟随亲王合必赤讨伐山东的李璮叛乱。在军中,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处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赏必罚,对待士兵疾苦也是十分关心,这让他赢得了声望。

在平叛过程中,张弘范开始展现其军事才能,使用诱敌之法消灭叛军部分力量,并因此得到了忽必烈的器重。平叛后,张弘略被调入忽必烈的亲卫怯薛军,忽必烈亲自把金虎符交给张弘范,让其接任顺天路管民总管。彼时,佩带金虎符是一种特殊荣誉。

1265年,张弘范调任大名太守。他在上任前微服私访后,发现了官吏们非法加征赋税,导致群众怨声载道,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官吏。他很快就得到了所辖百姓的拥护。那一年正赶上大水灾,许多百姓的房屋都被淹没了,很多人都交不起赋税,张弘范就自作主张免除了赋税。忽必烈也并没有治他的专断之罪。

1269年,蒙军围攻襄阳,围困襄阳的汉人军队大部分是平叛后改编了的李璮旧部,以勇狠骄悍、难加管束著称,统领他们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本事又得军心的将领,忽必烈一下子想到了张弘范,就任命他担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张弘范向主帅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派他率兵千人去戍守万山粮道。在万山城堡,张弘范遭遇了进犯的宋军,他沉着应战,以少胜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1269年,蒙军围攻襄阳。(大纪元制图)

1271年,伯颜再次接受张弘范的建议,在逼进襄阳的地方构筑“一字城”,即把原来是一个整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割成两份,先攻破樊城。

第二年,在攻打樊城时,张弘范肘部中箭,他包扎好伤口后马上去见伯颜,提出“若截拦江道,阻断援军,水陆夹攻,樊城必破,樊城破则襄阳无所依恃”。伯颜依此而行,樊城被攻陷,襄阳守将投降。这场最为关键的战役胜利后,张弘范以襄樊战役的功勋带着降将吕文焕去见忽必烈,受到了“赐锦衣、白金、宝鞍”等奖励。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奖赏。

1274年,伯颜开始发起了对南宋新的攻势。伯颜分兵两路,一路进攻淮西和淮东,直指扬州;一路由他率领,直扑临安,主力大将是阿里海牙,张弘范隶属阿里海牙军团之下。元军一路势如破竹,张弘范在镇江将张世杰所率水军击溃,又在丁家洲之战中击败贾似道率领的13万宋军,之后长驱直抵建康。

元军正欲继续前进时,忽必烈遣使告诫伯颜毋轻贪进,天气炎热,应稍稍休整,待命前进。张弘范却认为,此时宋军势已衰,元军正可以乘破竹之势连续进攻,“岂应迟缓而让敌人的计划得逞?”伯颜深以为然,遂回朝当面向忽必烈奏明江南形势,并得到继续进军的旨令。

其后,张弘范率军又取得瓜洲、焦山之战的胜利,南宋全线溃败于焦山。焦山之战是临安陷落之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张弘范夺战舰80艘、俘虏数千人。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他以“拔都”(蒙语意为勇士)荣誉称号,并改授他毫州万户。

1275年十月,张弘范班师北还,被授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在他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特命御医前往诊治,并规定每日上报病情,还派近侍传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同九拔都商量决定,一定要尽心治疗,使他迅速恢复健康。”足见忽必烈对张弘范的器重。

1278年,忽必烈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元帅,前去攻打南宋小朝廷。临行前,他以汉人素来不统领蒙古军为由,请忽必烈委任蒙古臣中可信赖者为首帅,忽必烈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并赐予他剑甲,如有不听命者,可用此剑来处置。张弘范又奏荐李恒为其副帅,得到批准。

果然,张弘范没有辜负忽必烈的期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小朝廷最后的残余力量,并俘获宋丞相文天祥。其它抵抗力量也随之偃旗息鼓。岭海平定后,张弘范在崖山南面刻石记功而还。

1280年十月,立下大功的张弘范病逝,终年43岁。其被追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又改谥“献武”。

与文天祥同时被俘的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与张弘范多有交往,在张弘范病逝后,他写道:“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

参考资料:

《元史》
《新元史》
忽必烈传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国朝名臣事略》

点阅【忽必烈传】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