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大陆官媒和俄通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业已前往莫斯科,参加5月21日至28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以及中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第八次会议。俄《消息报》网站称,自俄中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两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反恐、禁毒、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据报,22日,陈文清和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共同主持了中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第会议。这是俄安全会议秘书在该接触机制的框架内首次与陈文清举行代表团团长级别的会晤,而陈文清赴俄也并不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陈文清与帕特鲁舍夫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都曾任所在国国安头子,而且两人都深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
1960年出生的陈文清早年曾担任四川省国安厅副厅长、厅长和四川省检察院检察长,之后调往福建,任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委副书记,在此与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有了密切接触,并成为习所信任之人。中共十八大时他被增选为中纪委常委、副书记。2015年1月中共国安部前副部长马建落马不久,陈文清出任国安部党委书记,后又兼任国家安全部部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
中共二十大,陈文清出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他同时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足见其在习心中的地位。他也是近几十年来第一个从特务头子(国安部长)的职位直接升任政法委书记的人,在他以前,这个职务通常由中共公安部部长升任。外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共正式开启了“特务治国”模式,而习近平更看重特务系统在他执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凸显了他对“政权安全”的担忧。
如习近平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出现了91次,还有一章节专门涉及国家安全(政权安全),把一切都与中共政权安全挂钩,这是五年前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没有的内容。
1951年出生的帕特鲁舍夫则在24岁时被招入克格勃工作,并与同在克格勃的普京相识。苏联解体后,他继续在俄联邦安全部门工作,先后任俄联邦卡累利阿共和国安全部部长、俄联邦安全局副局长兼经济安全局局长,安全局局长等。2008年起,担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他被视为俄总统普京核心圈中鹰派的成员之一,对西方态度强硬,是少数可以影响普京的高官之一。
两个背景近似又都受最高层信任的高官,会面会谈及哪些议题呢?尤其在日本召开G7峰会,西方加强合作针对中共后。让中共跳脚的G7峰会声明不仅在经贸上借“经济胁迫”的指控孤立中国、有意另组排除中国的供应链,而且在俄乌战争上继续施压北京。中俄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合作后,又将加强哪些方面合作?此次会晤给出了答案。
俄塔斯社报道指,双方就俄中公共安全、司法和法律以及秩序进行了磋商,帕特鲁舍夫表示,发展和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的战略方向,安全会议、执法和监督机构以及情报部门之间的对话是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帕特鲁舍夫的表述透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双方除了以往在反恐等领域的合作外,还将进一步加强情报方面的合作,维持共同的政治安全。
资料显示,俄内务部主要负责维护国内的社会治安、打击恐怖分子,约有18万人;安全总局负责国内安全,大规模打击有组织犯罪活动,全局约有3万人;对外情报局则专责俄境外的情报活动,前身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总局,人员数量不详。
建立在苏联克格勃基础上的俄罗斯情报界,在苏联解体后曾一度陷入混乱,但很快恢复了对外情报活动,其对西方情报搜集能力不可小觑。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中情局负责俄罗斯情报搜集的特工埃姆斯向苏联(俄罗斯)提供了大量情报,导致许多在俄罗斯的美国情报人员被捕和被处决。
而中俄间的情报沟通亦早已存在。2017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在中国的十多名情报人员死去,还有一些被关进了监狱。美国在中国经过数十年建立的有20多名成员的情报网遭到了破坏。一个可能的主要原因是通讯系统遭到黑客攻击。有消息指,中共与俄罗斯分享了破获美国情报通讯的情报,因为美国在俄也使用了同样的通讯系统。因此,当中国的美国情报人员被捕后,中情局在俄罗斯的情报人员也突然中断了联络。
此外,中共前驻韩大使李滨间谍案,一种说法也是俄罗斯情报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才得以证实其出卖中共情报的事实。
那么,已有的中俄情报沟通在陈文清此次出访莫斯科,并与俄前国安头目会面,就显得不同寻常了,极有可能未来中俄在情报交换方面进一步深入,即通过扩大合作范围,在更早的阶段取得情报共享和获取更高密级情报,尤其涉及到最高层政治安全方面,以此对抗西方世界。
今年2月27日,据美媒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表示,去年11月他在土耳其与俄联邦对外情报局局长谢尔盖·纳雷什金举行的会晤“令人失望”。他在俄对外情报局局长身上看到了“一种鲁莽和傲慢”,而这样的傲慢是否会在未来俄中情报合作中出现,也未可知。
可以确定的是,虽说中俄声称“不结盟”,但这几个月习近平、李尚福、陈文清的出访,证明中俄在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等方面的合作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俄结盟对抗西方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