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前赵伟国被判死缓 分析:高层内斗激烈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5月16日讯】5月14日,中国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被判死缓。有分析认为,赵伟国案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背景。其被重判,其实对清华系背后的政治集团发出警告。

赵伟国被指控,2018年至2021年,其利用担任紫光集团董事长一职,与特定关系人李禄媛共谋,由李禄媛实际控制的公司低价购买原本应由紫光集团购买的房产,非法占有国有资产价值4.7亿余元(人民币,下同)。

2014至2021年,赵伟国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李禄媛等特定关系人经营,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8.9亿余元。

2019年,赵伟国还指使其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董事,将公司项目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李禄媛实际经营的公司,致使上市公司遭受经济损失4645万余元。

因此,赵伟国犯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被判处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赵伟国被业内称为“芯片狂人”。近年来,中共为摆脱对外国芯片的依赖,当局倾“举国之力”发展芯片产业,但砸下巨额科研费用都“打水漂”。

赵伟国曾经扬言要买下台积电,但在近几年经历大肆扩张后,紫光集团2020年因债务危机陷入困境,2021年7月破产重组。2022年2月,赵伟国卸任紫光董事长。同年7月,他被有关部门带走。2023年3月被立案调查。

对于赵伟国被重判,时事评论人士蔡慎坤对海外自由亚洲电台表示,紫光集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是清华大学控股的企业,背后与清华系统的政治利益集团有很深的关联。紫光和同样是校办企业的方正一样,表面上一度是绩效表现亮眼的科技企业,但他们靠的不只是市场竞争力,更有强大的政治资源作支撑。

“长年以来清华就是中共高层干部的重要出身地,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清华背景,这使得紫光成为权力与利益输送的重要平台”,蔡慎坤说,“也正因如此,赵伟国被重判,表面上看是企业债务问题,但实际上可能是‘杀鸡儆猴’,借此对清华系背后的政治集团发出警告。”

特别是在中共四中全会召开之前,蔡慎坤认为高层内斗激烈,人事调整压力巨大。谁上谁下、谁能进入权力核心,这些都要提前布局。因此,除了整肃企业、清理资本,也同步进行整风、反腐,就是为了这一场人事斗争调整布局。

旅居海外的内蒙古前官员杜文5月15日在其自媒体节目中透露,曾因工作关系,他与赵伟国有过短暂接触。他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赵伟国是胡海峰的嫡系。胡海峰在担任清华控股党委书记期间,主掌六家上市公司,而赵伟国正是他最倚重、最信任、也最全力支持的核心人物之一。”

杜文表示,中共二十大闭幕式,胡锦涛在全国政坛和世界舆论的注视下,被“强行请出”大会现场。这一羞辱性场面,不仅宣告了“胡习之间”彻底决裂,也象征着一个政治时代的终结。自此,习对胡锦涛一系的疑忌与清算,全面升级。

杜文说,中共二十大之后,胡系人马遭到有计划的排除,连胡锦涛之子胡海峰及其旧部也未能幸免。赵伟国被判死缓,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反腐行动,而是一次有深刻政治意图的肃清。

(责任编辑:唐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