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厕所革命爆丑闻 官媒罕批“面子工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23日讯】中共党魁习近平推出的所谓“厕所革命”走向烂尾,官媒日前罕见曝光各种乱象,并批评各地建的这种“能看不能用”的厕所,是“面子工程”,只会损害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于2015年提出公厕改造升级计划后,中国各地随即掀起一场“厕所革命”,造出一些表面“好看”的厕所。但由于是中共党魁亲自提出的项目,过去十年来官媒极少曝光其中乱象。

随着中共高层权斗日趋激烈,中共央视日前罕见曝光了各地公厕建设中存在的乱象。

央视《财经调查》7月20日播出的节目中提到,根据“群众举报”,中国农村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不少村民反映,这两年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也全备,但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

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而就在新建的公厕旁不到100米的地方,村民仍在使用的旱厕传来刺鼻异味。

根据“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上查到,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新建公厕)合约公告显示,计划用人民币230.28万元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而上述偶而开放或是从未开放的公厕,都属于去年新建的23座厕所。

针对上述报导,官媒南方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样的“半拉子工程”不仅给民心添堵,还白白浪费了公共资源。

文章说,“建而不用”,不如不建。从外观上看,有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考虑到了便民需求。为何花费百万元却不开放?······难不成一开始就只是为了造一个“盆景”?

《工人日报》发文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有的地方将“厕所革命”异化为政绩工程。其一,重建设、轻管理,盲目追求公厕数量和外观“达标”,却未落实后续的维护责任,甚至为了省事将公厕一锁了之;其二,脱离实际,忽视村民需求。例如,在缺水地区推广水冲厕所,却未配套供水设施,导致厕所建成即“瘫痪”;其三,形式主义作祟,将公厕当成“迎检工具”,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非真正服务民生。惠农政策在执行中变味、走样,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中共党魁习近平在2015年提出公厕改造升级计划,并多次声称新农村建设也要推进厕所革命。紧接着中共政府将“厕所革命”视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习近平推出的厕所革命,多地官员拍马迎合,网传湖北省专门成立了“湖北省‘厕所革命’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截至2017年10月底,全中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8万座,共花费逾人民币200亿元。随后,国家旅游局推出第二个三年计划,2018年至2020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

有评论认为,在中国不少地区尚未真正脱贫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民众温饱方面,而不是搞“厕所革命”这种面子工程。对此,在海外X平台上,有网友嘲讽习近平,“自己以为是千古一帝,实际上他就是叫花子捡了个大元宝,到底不知道怎么样折腾才好了。”

(责任编辑:文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