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5月02日讯】5月5日将迎来立夏,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自然界从“生”到“长”的转变。民间有许多关于立夏的谚语、习俗和禁忌,对养生和健康大有益处。
立夏谚语
立夏节气代表夏天的到来,这时太阳黄经到达45°,历书写道:“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古代在立夏这天,皇帝要带领文武百官到南郊举行迎夏仪式,祭祀炎帝和祝融神,祝祷国泰民安。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所以立夏也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在中国民间流传了许多立夏的谚语,如“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这句谚语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这天刮了东南风,那么当年六月中旬,或将出现大旱的情况。
“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这句谚语是说,如果立夏时节蛇都出洞了,预示著有降雨。而且一般情况下蛇是不出洞的,如果出洞,则说明降雨较大,所以人们需要准备做好防洪的措施。
立夏养生习俗
中国民间,立夏这天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习俗。
立夏“秤人”
古代有立夏“秤人”的习俗,俗语说,“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古人在立夏这天会轮流称重,看秤人大声报数并说些吉祥话,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健康。因为入夏前后气温变化大,容易生病,体重容易下降。
立夏吃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这天起天气渐渐炎热,小孩的食欲容易减退,后被称之为“疰夏”。传说女娲娘娘指点百姓,吃煮熟的鸡鸭鹅蛋可以解“疰夏”。后来就留下立夏吃蛋的习俗。
俗谚说:“立夏吃蛋,石头踩烂!”是指立夏(泛指夏天)吃蛋,补充营养,可以让人劲头十足。
吃立夏面
闽南福建泉州等地有吃虾面迎立夏的习俗,寓意“吃虾补夏”。在立夏这天,当地人会用福建、泉州一带特产的调味品红糟,烹饪鲜虾面。因“虾”与“夏”同音,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在立夏吃“夏面”。
人们将虾头、虾壳和大骨汤熬煮成虾膏色泽的汤底,再加入煮熟的面条和红糟酱炒的红虾,红色的营养入心,是夏天五行养生的食物。
“七家粥”
在江浙一带及台湾农家中,流传有立夏吃“七家粥”的习俗。此习俗源于邻里间的情谊和互助,七户邻居相互馈赠谷物和豆类,并将五类豆类和谷物煮成粥。有些地方也有吃五色饭的习俗,用五类豆类和谷物烹煮,做成饭来吃。
“立夏补老父”
立夏在台湾属于台版的“父亲节”。台湾有一句俗谚:“立夏补老父,谷雨补老母。”立夏时节正值农忙,而且气温渐升,人们体力消耗较大。因此,已婚的女儿会在这个时候回到父母家中,准备猪脚面线(加卤蛋)给父母食补。
长长的面线象征祈祝老爸长寿,猪脚胶质蛋白质都很丰富(油脂热量也高),蛋是全蛋白质的来源,这一道营养料理被用来补夏补体力。
“立夏尝三鲜”
民间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可适量食用地三鲜和果三鲜。“地三鲜”包括苋菜、蚕豆和蒜苔。苋菜可以清热解毒、蚕豆可健脑安神、蒜苔天然抗菌。
“果三鲜”则包括樱桃、枇杷和杨梅。红色的樱桃补铁养心、枇杷润肺止咳、杨梅能生津消食。立夏时节食用这些应季蔬果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高,有益健康。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需注重“养心”,可以多吃红色食物,如樱桃可补心血,红豆可清心火,西红柿可以敛汗生津。
立夏禁忌
在立夏节气中,民间也有一些民俗禁忌,人们遵循这些禁忌,对健康有益。
1.禁忌昼寝
立夏“忌昼寝”。清朝《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意思是说,在立夏这天白日里睡觉,容易让人在夏天里疲倦多病。
中医认为,夏天是养护心脏的重要季节,心主血脉,主神志,昼寝则血脉运行降速,神志昏沉,所以不利养生。
2.禁坐门槛
传说立夏这一天是门神的生日,这一天如果坐在门槛上会挡住门神出入,导致人全身酸痛、精神不振、疾病缠身。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