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经济理论切入制度与生态 益受重视

【新唐人2009年10月12日讯】(中央社记者何旭如台北12日电)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天揭晓,由美国学者欧斯特鲁姆和威廉森共同获得;国内学者分析认为,这显示从制度、治理和生态看经济的新理论学派,将更受重视。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今天公布,由两位美国学者欧斯特鲁姆(Elinor Ostrom)和威廉森(OliverWilliamson)共同摘下桂冠,欧斯特鲁姆成为历来首位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专长于生产力与效率领域的东吴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郑政秉接受中央社访问表示,威廉森为知名新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尤其许多现代化公司治理出问题,他从制度、治理角度看经济的理论,将更受重视。

他表示,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三大创始人之一,另外两位创始人皆已陆续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郑政秉解释,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派,是从制度的角度解释经济的兴衰、变迁,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的源头,从制度、交易成本、财产权、治理机制等,来看整个经济的变迁兴衰,更能关照到经济变动中的政治、社会、历史因素,而不仅仅只局限于纯经济层面。

他表示,新制度经济学派与主流经济学不同,主流经济学主要看市场与价格,不过当下各界重视风险、危机控管,尤其许多现代化公司治理出问题,威廉森的新制度学派将更受到重视,显示资本主义下,监督、运作、治理都非常重要。

专长领域于自然资源经济的中华经济研究院长萧代基评论另一位得主欧斯特鲁姆指出,她擅长共有资源、共有财,这个领域以哈丁(Garrett Hardin)在1968年所写的“共有财的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最为知名。

根据“共有财的悲剧”一文,哈丁认为,当一项资源是为大众所拥有,则这项资源的下场,就是被人们消耗殆尽。这项主张被广泛用于地球暖化、海洋资源等议题。

例如海洋中的渔业资源,没有任何人拥有这些鱼的所有权,对拥有捞鱼设备的渔民而言,这些鱼是免费的,造成渔民“我不捞、别人也会捞”的心态,造成渔业资源枯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