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龄:穿越《麦田捕手》的虚无年代

【新唐人2010年2月2日讯】被誉为世纪名著的《麦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或译为《麦田守望者》)作者沙林杰(Jerome David Salinger),于2010年1月28日辞世,高龄91岁。

当年出版本书而引起全球哗然的沙林杰,在成书两年后于35岁盛名满天下之际,却骤然隐居。他嫌恶媒体访问、少有作品问世,同时过着宛如“苦行僧”的生活。在其辞世消息传出之后,这本象征写出少年空虚、疏离心情的遗作,又重掀回响。

这本1959年出版、沙林杰32岁写就的小说,主角荷顿(Holdern)是一位17岁、满嘴脏话,充满愤世嫉俗的青少年。曾被四所学校退学,继而又因为遗失校队比赛的重要物品,导致被开除的命运。于是,他就这样开始了3天流浪的旅程。

书中,沙林杰以荷顿孩子的眼光,批判与揭示当时美国社会黑暗面,饶富启示。表面上,荷顿是一个社会体系的边缘人,恣意叛逆而自行其是,实际上,他却是因为洞视成人世界堕落与表里不一的情况,无助而愤怒的孩子。如在提到是否想从事继承父亲律师职务时,他不屑的说:“你从何得知你不是个骗子呢?糟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而在观赏圣诞节目时,他难免不想到“天使走到舞台中间,手举耶稣受难十字架和那些名堂,一齐唱着‘普天颂赞’那首圣歌,……但我都猜到演员这样拿十字架乱走一通,立刻回到后台抽烟。”

在潜入小学,探视唯一带给他生命希望的妹妹菲碧时,由于看到墙上写着脏话,荷顿试图抹去这些秽语涂鸦。然而面对手写、刀刻、甚至在博物馆中都看到这样的话语时,他泄气了:“如果你用一百万年的光阴去作这种工作,你也别想擦掉全世界这种句子的一半。……你从来也找不到一个安静而和平的地方,因为根本没有这种地方。”如此失望、愤怒的基调,贯穿了《麦田捕手》全书。

然而,沙林杰毕竟有他的理想与期许。于是,当文中菲碧问起荷顿的理想时,他说:

“我老是想像有一大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麦田里游戏的景象,成千成万的孩子,没有人在旁边——我是说没有大人——除了我以外。而我站在一个非常陡的悬崖边。我干什么呢?我必须抓住每一个向着悬崖跑来的孩子——我是说他们跑着跑着却没有注意他们跑的方向,那么我就从悬崖边出来抓住他们。那就是我成天要作的事,我要作个麦田捕手。”

小说当中,荷顿最后在妹妹的协助下终结流浪,回到家中,并且对自己的未来仍旧一无所知。这本书也成为沙林杰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或许沙林杰直到辞世前的隐居、杜绝访问、多次诉讼侵权与拒绝授权电影或出版续集,就是因为尚未思考出如何挽救主角荷顿与人类心灵沦落的良方。因为站在人类沉沦与提升的关键年代,如何“穿越虚无”,毕竟不是俗世文学可以提供的解答。

历经了半个世纪,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这个世界既不像荷顿想的那么负面邪恶,拥戴纯善与信仰的价值观正在悄悄复苏,而大人世界的尔虞我诈,显然也难以用孩子的天真加以救赎,有赖更高层次的心灵飞跃。麦田捕手的虚无世代尚未结束,但是,如何穿越上一个世纪的荒谬与阴暗,显然就是当代人的最大任务!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