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两会”与两“不会”

【新唐人2010年3月7日讯】又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季节。匆匆拿到记者签证,但临上飞机前自己倒先在伦敦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介绍BBC对中国“两会”的关注点以及报道安排。

新华社稍早对BBC中文总监李文进行了专访。中国的国家媒体都被调动起来,看来北京比较在乎西方媒体的反应。其一“会”也。

一下飞机,就有人在等候出租车的地方分发英文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不料带到酒店后起了“示范”作用,今天早晨酒店给我的报纸也是它,而不是通常的中文报纸。

《中国日报》曾是在中国大城市的西方人阅读了解中国的唯一日报,但《环球时报》英文版打破了它的垄断地位,我想这是中国大举扩张“两社、两台、两报”的意外收获吧。

几天来,陆续看到过一些关于如何限制外地车辆进京以及监控“异议人士”的消息,考证起来有点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能。在北京的大街上见到过一些警车,挂外地车牌,标有某某公安司法字样,其中有辽宁的。难道那边哪位县太爷又犯横,要在“两会”期间到北京来提人不成?

“明事理的”的哥告诉我,它们既不是借调来为“两会”服务的,也不是来提人的,而是各地进京来“突击清理”的,把那些“顽固不化的”上访“专业户”悄悄地带回 原籍,否则本省市的代表们来了,不仅没面子,恐怕还要有人丢官。所以,各地官员都“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使用自己掌握下的司法机器。

“不会”

假如这些代表们真能“代表”这些上访者,该化解的化解,该向上一级推动的推动,那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其“不会”之一。

这另一个“不会”是参加完这次人大会议发言人李肇星的记者会想到的。李肇星阅历、见识丰富,语言水平受追捧。在周四的记者会上也引经据典,应答如流,英语翻 译也是驾轻就熟,常常让人觉得他们是在念稿子,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去年就有人提过,一些记者在会前就被给予了提问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了在唐宁街的一次中英首相/总理联合记者会。中方的新闻官就曾得意地透露,中文媒体的记者提问都是事先安排的!

套用近来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们这些记者都“被潜规则”了。难道是这位前外长不会即席一回吗?

当然了,无论发布会的方式如何,大多数外国记者都对中国军费预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是5321亿元的军费只比上一年增加7.5%,这是出乎意料的。是什 么原因导致中国政府一改近20年来的两位数军费增长?在众多指责透明度不够的情况下,发言人语焉不详,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这种情形会不会改变呢?

──转自《BBC中文网》陈时荣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