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伊春空难:航空隐患巨大

【新唐人2010年9月1日讯】(新唐人记者松风综合报道)伊春“8.24”空难终结了中国民航长达69个月的安全记录,也由此引发公众对空难原因的猜测与探讨。

机场硬体条件

“8.24”伊春空难发生数小时后,有媒体爆出消息称,伊春是否具备完好的夜航条件引发讨论。在一份南方航空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运行安全技术部于2009年8月27日印发的“关于伊春/林都机场运行安全措施”档的第三部分“伊春机场飞行安全措施”中,第一条就是“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其他还有“昼间不在中雨、夜间不在有降水情况下着陆”、“不允许顺风起降”等。

据了解,伊春林都机场于2008年7月开工建设,2009年8月27日通航。该机场也是黑龙江开通的第七个机场。林都机场位于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伊林经营所境内,距伊春市中心区直线距离约9公里。总占地面积达129公顷,跑道长2300米,宽45米,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C级,可起降A320系列、B737系列以下机型。

伊春林都机场属新建机场,机场地处山谷中,在空难发生后,有人推测该机场夜航条件比较复杂,加上当天晚上大雾,机场能见度底,可能是导致事故的原因。此次伊春空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就已全部找到,这为确定事故原因提供了线索。

支线航空扩张迅速 设施不完备

2008年的一份航空行业内部报告显示:未来20年,中国需要增加飞机3815架,包括2822大型喷气式飞机,其余是为支线配备的30–100座的喷气式客机。1000架支线飞机的市场消耗,让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生产的先进高性能ERJ-190型飞机拥有一幅美好前景。在“8.24”伊春空难发生后的第二天,河南航空公司就停飞了该公司旗下其余架次的E-190客机。该飞机生产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也在事故发生后,派出了技术人员赶往伊春协助调查。

支线航空呈现欣欣向荣之像,支线机场亦遍地开花。目前支线机场过度膨胀存在隐患,因盲目建支线机场,缺少必要的规划,很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

黑龙江省机场集团管理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虽然近些年支线机场进行部分设备改造更新,但由于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尤其是黑龙江冬季多雪,全省8个支线机场除冰雪设备严重欠缺,4个机场没有盲降设备,一旦出现降雪、大雾等极端天气,机场应对乏力。

支线航空配备隐患

支线机场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个别机场设施设备老化成为支线航空的重大安全隐患。一位曾经坐过此支线飞机的乘客抱怨,伊春林都机场基础设施薄弱,不知道有没有基本的盲目降设备。

对于此次空难事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航空公司哈尔滨分公司负责人说,从电视上看到受访的乘客提出此次失事的飞机没有落到跑道上,“好像落错了地方”,这就说明问题可能出在塔台的指挥系统有误、机长的落点判断有失职业水准,也可能是林都机场缺少必要的盲降设备所致。

专家建议,伊春飞机失事已经提醒,必须重视支线航空的安全隐患,支线航空不能盲目发展,在基本硬体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决不允许支线机场投入使用。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