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不可爱 200亿防线溃决

【新唐人2010年9月21日讯】(中央社记者王淑芬高雄21日电)“爱河满出来!”凡那比台风袭台,暴雨横扫高雄市,造成爱河漫溢,街道变河道,高市历时逾20年、投注新台币200亿元的雨水下水道防线溃决。学者倡议滞洪,盼为防灾找新出路。

爱河长约16公里,源自于高雄县仁武乡八卦寮一带,经鼎金、新庄仔及凹仔底,进入高雄市区。蜿蜒行经高市多个行政区的爱河,近年因高市府结合水岸工程,打造成了具有高雄意象的“生命之河”。

不过,凡那比台风侵袭,爱河19日河水暴涨,湍急河水漫溢河岸,市区街道顿时变河道,高县市交界的高市三民区一带,更是水深约100公分,让高市一夜变成水乡泽国。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李鸿源接受媒体访问指出,大高雄淹水,除天灾因素,与高雄县政府填平小贝湖盖球场导致水流无处宣泄有关。另外,高市这次情况与 9年前的潭美风灾几乎如出一辙,高市府这么多年到底做了什么?

高雄市下水道工程处表示,高市府从民国78年起全面建置雨水下水道工程,费时逾20年的排水工程,让高市雨水下水道工程普及率达到97%。

水工处说,平均1%的雨水下水道工程建设费用为新台币 2亿元,换言之,高市投资在雨水下水道工程费用近200亿元。

200亿元、20年的建设期程、97%的普及率,从数据上来看,已达到文明城市的要件;不过,凡那比台风不仅重创高市,更让这一道防灾重要防线溃决。

高市府解释,凡那比台风在高雄地区降雨,依据各区雨量测站资料显示,凤雄(含大社、楠梓)及冈山(含桥头)连续6小时最大降雨量均超过200年一次重现暴雨频率,分别为539毫米及566.5毫米。

另外,左营及凤山地区 6小时连续降雨量也均达到50年一次暴雨频率。各项观测值均远超过高市区下水道排洪设计标准(5年一次暴雨频率)及河川20年不溢岸标准,导致沿岸低洼地区排洪困难,造成淹水;另台风暴潮造成河川出口水位高涨,让排洪雪上加霜。

防线溃决,水工处指出, 200亿元的雨水下水道工程和 97%的雨水下水道普及率,如果要从头检视拓宽排水干管,有其难度。

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学系教授詹钱登认为,增建滞洪池、水湿地,是提升排水效能的进阶方法。

高市目前约有10处的滞洪池、湿地、人工湖泊,总蓄水量近100万吨;从凡那比台风所造成结果来看,外界认为功能不彰。不过,詹钱登表示,所幸有这些滞洪池及湿地,否则灾情会更严重。

詹钱登认为,选择在低漥地区增建滞洪池及湿地,是增加城市蓄洪容量的方法。此外,他鼓励民众仿效澳洲布里斯本,协助蓄积雨水,对滞洪也可产生效果。

除滞洪观念,高雄市绿色协会总干事鲁台营希望政府在办理治水工程时要正视自然工法的原理,不要逆天行事。

对于整治大高雄排水,高雄市下水道工程处表示,必须要从高雄县市的河川水系做通盘考量才能治本;如果单方斥重金整治或建置排水系统,一旦洪水涌入,只能说是事倍功半。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