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俄裔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唐人2010年10月5日讯】10月5日当地时间11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Andre Geim(安德烈·杰姆)和Konstantin Novoselov(康斯坦丁·诺弗瑟列夫)共同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位科学家任职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他们在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Graphene)。石墨烯被称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结实的材料。石墨烯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透光性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二人均为俄裔,安德烈1958年出生,荷兰国籍。康斯坦丁1974年出生,拥有英国和俄国双重国籍。

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146万美元)的奖金。

根据创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物理学奖应授予前一年中在物理学领域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隆重的颁奖仪式于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举行。

新唐人电视台 http://www.ntdtv.com

历届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籍华人,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6岁。

近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及其主要成就:

2009年:英国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Smith)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

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2006年:美国的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5年:美国的罗伊·格劳伯,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美国的约翰·霍尔和德国的特奥多尔·亨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004年:美国的戴维·格罗斯、戴维·普利策和弗兰克·维尔泽克,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2003年:美国的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俄罗斯的维塔利·金茨堡,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的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和日本的小柴昌俊,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 “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2001年:德国的克特勒、美国的康奈尔、卡尔·E·维曼,因为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而获奖。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