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30年 探索宇宙里程碑

【新唐人2011年4月29日讯】(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29日电)人类探索太空,如蝼蚁丈量巨龙,从来就非坦途。30年来,太空梭让重复使用载具往返太空的发想成真,却也曾两度失事,让人们更体会到科学进展的路途艰辛而坎坷。

美国1969年成功以登月小艇载人登陆月球,太空研究创下里程碑。由于太空研究经费庞大,随太空技术突破,可重复使用的载具必要性逐渐浮现。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于1960年代提出建造可重复使用的太空船计划,降低成本。

1972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森(Richard Nixon)推动太空梭计划,第1架太空梭“企业号”(Enterprise)1976年装配完成,仅供NASA测试,无法全面进行太空飞行。

直到1979年,第1架全功能太空梭“哥伦比亚号”(Columbia)完成,并于1981年4月12日首度成功发射,搭载2名太空人绕行地球2天后返航,至今正好30年。

此后,美国太空梭相继完工服役;1982年挑战者号(Challenger)出厂;1983年发现号(Discovery)完成装配;1985年亚特兰提斯号(Atlantis)也完工。

可惜的是,历史进程总伴随牺牲,精密高科技如太空梭计划,也无法跳脱这无情定律。

“挑战者号”于1986年1月28日任务中,升空仅73秒,就因火箭O型环失效,高热高压气体外泄,导致解体坠落,7名太空人无一幸免于难,美国太空任务也暂时停止,直到1988年才恢复。

当时在场观看“挑战者号”升空的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正彦回忆,那天冷到地面结冰,天气条件恶劣,主事者却坚持“将火鸡变成老鹰”,硬是决定升空。

他说,当时“挑战者号”上首度搭载1名参与太空教学计划的教师克丽丝塔•麦考利夫(ChristaMcAuliffe),全美成千上万学童在太空梭升空时刻紧盯电视转播,未料见证悲剧,后来还需安排心理辅导。

为弥补“挑战者号”空缺,美国再度组装“奋进号”(Endeavour),1991年出厂。

然而,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完成任务,自太空重返大气层,距离返回地面只差16分钟,却因1块绝缘泡棉残骸击中太空梭结构,损伤隔热系统,导致返航时的高温气体灌入太空梭,局部结构失效,最终解体,7名太空人不幸罹难,太空任务再度暂停,相隔两年,“发现号”才得以升空。

现役最老的“发现号”今年3月完成任务后,放在维吉尼亚州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太博物馆(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National Air and Spacemuseum)分部史蒂芬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

奋进号完成任务后,将放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的加州科学中心(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亚特兰提斯号预定于6月28日结束最后一趟、编号第135号任务后除役,安置在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也就是过去30年来历次太空火箭发射的所在地。

亚特兰提斯号回归地面后,宣告美国为期30年的太空梭计划终结。

专长为太空物理的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罗权表示,人对太空的无尽探索,是一种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他举例,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船“航海家1号”(Voyager 1)1977年发射至今,仍在航行、传回资料,且已接近太阳系边界,是过去从未探索过的领域,“科学就是要探讨从未有人探讨过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的太空磁谱仪(AMS)计划如此,太空梭计划也是如此。

太空梭计划结束,美国将下一波太空计划重点放在重返月球、甚至踏足火星,现正研发新的载人太空探索飞行器,希望有朝一日,在“阿波罗11号”太空人的足迹后,延续下一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