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2月19日讯】处于舆论漩涡之中的福建归真堂药业昨日于官方网站挂出公开邀请函,宣布对外开放养熊基地。开放为期两天,预计可接待总人数在100人左右。邀请函称,“2012年2月16日,中国中药协会向公众发出了开放黑熊养殖基地的倡议。经本公司研究,并征得中国中药协会及有关部门的同意,决定2月22日、24日两天为开放日。”(2月19日《新京报》)
归真堂邀NGO参观养熊基地,现场考察胆汁引流,无非是想证实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已经得出的结论:取胆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参观者会不会看到房书亭会长所描述的一幕?我想肯定会的。组织参观这种形式,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不要说无法和人类交流的熊,就是能说会道的人,照样要你幸福就幸福。更何况,训练得法的熊,都能在舞台上表演精彩节目呢。也许,参观者看到的熊,比房书亭会长描述的更舒服、更快乐——如果黑熊知道客人走后会奖赏一罐蜂蜜的话。
说实话,归真堂真的不必用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证明幸福快乐的方法。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参观考察之类看到的东西,未必都是真实的。归真堂不就是要证明被插了引流管的黑熊活得很舒服嘛,何必去看不会说话的黑熊,去医院访问一下正在做造瘘手术的病人,问问他们是不是很舒服,不就明白了?人与人的交流想必更方便一些。如果做造瘘手术的病人感到很舒服,那就不要拔管子了,什么时候感到身体不舒服,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拧一下,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
用熊被插管是不是感到舒服来说明问题,实在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这把一个相对深奥的医学理论简单化了。身体上长期插上一根导管是不是舒服,这是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以此试图说服看不得这种虐熊行为的人,永远缺乏起码的依据。不如干脆阐明其中的利益得失,倒也符合当前某些为了赚钱什么也不顾的企业行为。牛奶中可以加三聚氰胺,连人的健康都无所顾忌,为了获得熊胆,黑熊受点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随着“活熊取胆”争议的深入,某些利益纠葛浮出水面。关于熊胆是不是不可替代的中药材,2月19日的《中国新闻周刊》谈到了这个问题:《中国人工熊胆研制30年无法获批,牵扯利益太多》。其中指出:“活熊取胆的替代品‘人工熊胆’的研制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和人工熊胆一起陆续进入研究的,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人工虎骨,上世纪90年代末都纷纷投产,人工熊胆难道一直没研究出来吗?”来自中国广播网2011年6月25日的消息,一语道破了其中的隐情:《活熊取胆暴利暗藏隐忧,人工熊胆研制三十年无法获批》。
1983年8月,“人工熊胆”项目正式立题,沈阳药学院(后改名沈阳药科大学)一批科研人员和辽宁省医药研究所(后改名为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共同参与。然而,在1992年之后的十多年中,课题组接到药监局分别在92年、02年、05年提出的3次补充临床试验要求,研究一再进入难关。但这些“难关”并非全部是技术指标上的。2007年之后,项目组的老带头人杨泽民患重病去世,王永金在这几年中给药监局陆续写了5封信,希望等来回音。批复没来,药监局开了两次会,项目组的人都很关注,然而等到的是“你们就别研究了”。为何别研究了?“药监局新闻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劝告’记者:人工熊胆粉的审批涉及的利益太多,最好不要关注”。就此看来,并非“人工熊胆”是否能替代天然熊胆,而是一旦“人工熊胆”替代了天然熊胆,就冲击了活熊取胆暗藏的暴利。
既然如此,为何不用产业结构之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活熊取胆开脱呢?这样昧着良心赚钱的勾当也不是绝无仅有。商品房拔地而起,保障房挖坑待建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用“舒服”、快乐、幸福来说事,就更显得冷酷无情。
文章来源:《博客日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