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延文:天价宣传片能否揭开“文化洗钱”黑幕?

【新唐人2012年8月4日讯】 最近一周,媒体和公众愤怒聚焦在铁道部天价宣传片《中国铁路》上。这部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开幕式的形象宣传片,片长仅仅5分钟,投资总额竟高达1850万。有业界人士详细计算:拍摄5分钟这样的电视片,成本只需十几万元,最高不超过55万。近日,又曝出该作品涉嫌抄袭,大量素材来自剪切和复制。一部低劣抄袭之作,如此巨额投资去向,自然引起社会愤怒追问。除导演张艺谋已承认收取的税后酬劳250万之外,涉案女贪官家中的千万现金和9个房产证,更证明这部天价片的贪腐利润,确实是令人震惊的“天价”。当然,天价片案情目前还只是拉开了序幕,因为涉案女官陈宜涵作为铁道部文联副秘书长,一个副职官员不可能独自调动1850万巨款。相信铁道部会履行反腐承诺,涉案官员大鱼小虾还会陆续出水。

有人把天价片的贪腐获利,与天价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回扣相提并论,其实二者仍有不同——天价宣传片在狂贪暴敛的同时,还打着“文化宣传”、“政府形象”的金字招牌,以非商业化为终极目标。因此,“天价片”事件,是一种与工程回扣等物质型腐败迥然不同的文化腐败。这种围绕官方投资文化产品、把大腕导演作为高价噱头,官商纠结疯狂洗钱的黑色产业链,可称为“文化洗钱”。

为什么天价片引致板砖横飞?这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式大片的烧钱之举,早已引起业界和观众的广泛质疑。短短几年间,一部2小时电影的投资总额从几百万元,转瞬上升到千万元,再上升到几千万元、直至突破亿元大关,最近两年更动辄几亿。如此发展下去,十亿百亿大片的诞生也为期不远。可见,所谓的中国式大片,不是境界高主题大,而是惊世骇俗的投资巨大。其投资激增速率,远远超过GDP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奇怪的是,这些大片背后的投资方为何如此“人傻钱厚”?其中有多少官方权力操办的影子?曾有一位影视导演讲述过这样的故事,这位导演应某省要求拍摄献礼主旋律电视剧。为给穷困省份节省投资,他报出每集50万成本低价,不料却遭否定;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剧组把成本提高到每集150万元,立刻得到拍板通过。公款投资的反常大手笔,使这位良知未泯的影视人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无论业内人士还是观众读者,对这些大投资早已普遍质疑甚至心知肚明,但在权力覆盖下,这些疑问始终处於潜水状态。

这一案件提醒社会:某些打着金字招牌的文化作品,早已形成官僚、奸商、大腕一条龙的黑色产业链。在集体分肥、上下贯通的江湖法则下,文化贪腐不仅畅行无阻钱途无量,而且还能衣着光鲜地粉墨登场,甚至理直气壮地高调宣传,捧杯获奖。不难设想,对一些打着权力印记、由官方操办的文化产品,若顺藤摸瓜,还能曝光出多少天价片式的贪腐大案?能抓出多少双文化贪官油光照人的肥硕黑手?

笔者认为,“文化洗钱”之所以如此猖獗,因其有如下几个优势:

首先,文化洗钱的贪腐方式最方便快捷。国家巨额投资通过官方下属的影视中心等,转账到一家或几家民营影视文化公司,成立剧组账号。这些剧组账号大多是临时账号,拍摄完成账号终止,流程中的假账烂账从此潜伏水底,一笔勾销。

其次,文化洗钱利润最高,甚至是让人咂舌的“天价”。一般而言,项目工程回扣60%已到极限,毕竟还要把工程盖起来。而天价片等文化产品,打出千万、亿万高额投资,实际成本却只有十几万或几十万,再加上文化圈惯用的抄袭剪切拼凑等手段,省钱妙法层出不穷。在洗钱领域,可以说是洗得最“爽”、获利最快的黄金项目,这大概是“文化洗钱”近年倍受青睐的缘因。

第三,文化验收最缺乏标准,为洗钱构成无限的拓展空间。与以往反腐关注的工程项目、金融行业相比,文化洗钱最安全——桥梁会坍塌、溃坝会死人、大楼会着火、金融股市有风险,都更易于暴露;而唯独文化危害在于精神层面,最隐性也最漫长;而文化产品的验收标准又最软性。如果观众读者或业内人士质疑其水准,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等种种辩术立即成了封口的法宝。于是乎,抄袭剽窃之作、涉黄文学作品,只要被官方扶持或出于官员之手,就能频繁斩获国家大奖;充斥色情描写的长篇小说,甚至堂而皇之地走出国门。至于这部天价宣传片,如果铁道部还是“刘志军时代”,一定会成为文化传销的政绩工程。这种以丑为美、缺乏规范的文化管理,缔造了“文化洗钱”的欺行霸市,构成“官商大腕儿”三位一体的无厘头狂欢。

第四,文化洗钱风险系数最小。当受到群众广泛质疑时,铁道部有回应、红十字会有反省、教育部有新规,而唯独文化丑闻和文化黑幕,上级监管部门却从不现身,更不见丑闻之后的追查、问责和监督管理。不仅如此,“文化洗钱”的官场主力军或掌控媒体大权,或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任意删帖封口、堵截信息,无论网络监督还是媒体监督都极端艰难,即使有个别“二百五”记者曝光真相,也难免被解聘停职,甚至取消从业资格。于是,“文化洗钱”处于上无监管、下无监督,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三不管状态。如果不是审计署、铁道部联合出手,女贪官陈宜涵即使再拍十部天价片,手握90张房产证,也会闲庭信步般毫无风险。放眼今日,献礼片扎堆、文学奖泛滥、庆典式献唱和诗歌朗诵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学刊物专题、专号、专刊,更如过江之鲫……一窝蜂献礼赶场的文革口号式低劣作品,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国文化水准,败坏了读者观众的胃口,更花掉了数以亿计的国家财富和纳税人血汗。

铁道部天价宣传片的曝光,令我们看到,近年来的中央国家机关经费审核和政务公开,终于以千万巨贪落马、黑幕曝光为转折点,向社会发出了真实有力的反腐信号;而铁道部的反腐决心,更让世人相信刘志军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接下来,人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在社会监督下启动审核机制,对近年来官方投资、官方介入的文化产品进行一次全面审查清理?让这些影视大片、官办文学亮发票晒账单,由全国纳税人监督?也许,这才是纾解民意,将“天价宣传片”事件的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的唯一方式。

文章来源:《网易》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