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1日讯】(新唐人记者刘璇综合报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去年出版的著作《论中国》(On China),10月初由中信出版社在大陆发行简体中文版,不过遭到大幅删改,其中论及1989年“六四”事件的章节删改得最为严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陆学者指出,出版审查制度繁琐又无谓,涉及政治的书籍往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阅。
“风波”代替“六四”
据香港《明报》报导,《论中国》去年出版后受到中共中央高层关注,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翻译此书,对比中英文版本内容,各章节都有零星删改,删节最严重的是第15章“Tiananmen”(天安门),标题都被改为“美国的窘境”。
文章举例,例如“1989年春夏”、“那场风波”,“镇压”、“屠杀”、“暴君”等所有负面词要么被删除,要么被改成较缓和的“平息”,即使原本是直接引用老布希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的原话也照删不误。
在“六四”后,中共元老邓力群提出“如果我们不与自由化和资本主义式的改革开放进行坚决斗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灭”,中文版虽保留此句,但改成“中央内部有声音说”。其余的小处删改多是删去形容词,令行文变得“和缓”,例如“野心勃勃”的朝鲜领袖金日成,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的“血腥”倒台,形容词均被删除。
曾滞留美国驻华使馆的方励之事迹被简化,《明报》指,文章中的第15章其中一节题为“方励之纠纷”,中文版删去对方励之事的介绍,仅称“持不同政见的物理学家方励之”。但中文版将逾3页的英文内容全部删去,只得一句“就方励之问题达成一揽子方案”,就直接跳到“邓小平(问基辛格):布希(布希)会喜欢并同意这项建议吗?”读者根本无从知晓“方案”究竟是什么。
报导并引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陆学者指出,如果书中涉及到外交,就要交外交部审查,涉及军队,就要交解放军总政治部审查,“所以非常麻烦,时间拖得很长”。
该学者指出,翻译的著作出版时,原作者与出版社订立合约时,条款中一般会包括“所有删改需经作者同意”,所以相信基辛格也知道《论中国》会被改。
另一名学者则透露,“规避”审查机制的方法是交上大纲及“初稿”,通过后再加上可能敏感的内容,但对方可能会见到提纲,要求交出“重点章节”细审,“所以都很难说,这是一个政治操作的过程”。
有读过中文版的网友称,虽然明知此书经过删节,但其中仍揭示了中共与苏联的矛盾、中共高层内部的一些矛盾,这在之前的出版物中都较少提及,所以仍有一定价值。
基辛格被讽“跨国掮客”
自1971年开始,基辛格先后70次到中国,其中50次是官方访问,20次是私人访问。2011年,基辛格出版《论中国On China》一书。中文版还未面世,就受到中共媒体的大肆吹捧。然而,美国主流媒体发表书评,都批评基辛格,指他只讲利益,不讲原则;炫耀权谋,不问是非。
香港《开放》杂志总编金钟当时发表评论文章称:“基辛格已和中共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基辛格的顾问公司业务是数十家大公司的中国生意。相信很少有政客像基辛格这样将从政资源最大化变为商业利益。他在商界已赢得‘跨国掮客’的称号。”
时政评论家曹长青撰文批评基辛格说:“他姑息中共,牺牲原则,整天玩策略计谋,损害原则理念。这种只管输赢、不问是非的政客,美国的左右两派都不喜欢他。这种权术之路,在特殊的机遇下,可能给政治人物带来光环,但却不会给健康的民主社会带来正向价值。所以,从长远来看,基辛格之路,只能是一个引以为戒的负面教训。”
薄熙来收买基辛格为“唱红打黑”站台
据悉,基辛格三次访问重庆,每次访问的间隔大约都是15年。2011年6月28日,88岁的基辛格第三次到访重庆并赞扬薄熙来是中国的一位传奇式人物。私下里,他还亲身参与了红歌会并高度评价“唱红打黑”。重庆对此高调报导。
有消息称,在薄熙来倒台后,为求自保,重庆市长黄奇帆揭发说,为了求得基辛格为重庆模式说好话,薄熙来不仅亲自出面超规格接待这位早已过气的美国政客,更多次要求黄奇帆为基辛格在重庆的各种生意“让利”。他不得不照办,总计“让利”给基辛格1.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