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1月30日讯】(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30日电)宝宝接种B肝疫苗,就可以跟B肝说拜拜了吗?最新研究认为,如果妈妈B肝带原且病毒活跃,宝宝仍可能从母体垂直感染到B肝。
马偕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教授王豊裕今天发表研究指出,产妇为B肝e抗原(HBeAg)阳性、或表面抗原(HBsAg)高浓度,宝宝即使接种疫苗,若未能出生24小时内注射B肝免疫球蛋白,将来可能成为B肝带原者。
这类型孕妇分娩出的新生儿,若未能在出生24小时内即接种B肝免疫球蛋白,则表面抗原阳性率将飙升至19%;产妇为e抗原阳性者,则新生儿的表面抗原阳性率更高达29%。
王豊裕解释,e抗原阳性代表B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活动,是一种B肝病情控制指标,表面抗原阳性代表人体感染了B肝病毒,终身带原,女性会从母体垂直感染给新生儿。
他说,B肝带原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生育年龄女性在治疗肝炎时,应考虑选择不妨碍胎儿的药物,如果孕期没有控制病毒复制,宝宝即使注射免疫球蛋白抑制病毒,仍可能“中镖”,宝宝出生后愈快注射免疫球蛋白愈好,最好在出生12小时内 。
在这项长达10年追踪8900人的大规模研究中,生母为B肝e抗原阳性或表面抗原高浓度者,子女表面抗原阳性率平均达15%,是一般人的12.5倍。生下B肝带原孩子的B肝带原妈妈,约有2到3成是宝宝出生超过24小时,才施打免疫球蛋白。
台湾在民国70年代实施新生儿全面接种B型肝炎疫苗,如产妇为B型肝炎带原者,且e抗原阳性或表面抗原高浓度者,新生儿属于“B型肝炎带原高危险族群”,还应于出生24小时内加打B肝免疫球蛋白。
马偕医院副院长、资深肝胆胃肠科主治医师施寿全表示,政策实施20多年来,新生儿从母体垂直感染成为B肝带原者的比率,已由90%大幅降为10%,这1/10无法获得保护者,推断可能是母亲病毒量较高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