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良臣:人民日报怎能沉醉在“不错”之中

【新唐人2013年2月3日讯】 收入涨一点,民怨涨一尺


在互联网上读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人民日报》文章:《回首二○一二:这一年生活大体还不错》,虽然没有了过去某些时候的粉饰、张狂乃至盛气凌人,但短短不足千字的文章,依然只是些好听的,依然不顾全国人民都感受到的一些负面的事实,更看不见对弱势群体的一丝关怀,沉醉在“不错”之中。

现在随手摘出几句,供读者欣赏:

“收入总是在涨,物价还算平稳。身边的朋友,有的结婚了,有的生娃了,有的买车了,各有各的小幸福。节假日发个短信,哦,他在马尔代夫呢。”

“我们的国家仍在前行,并且路子走得更对,步子迈得更实。无论回看过往,还是环顾四邻,无论经济增速,还是国家实力,今天的中国,都让我们更加自豪。”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好与国家的好,从未像现在这样水乳交融。……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

“收入总是在涨”的,肯定只是一部分中国人,绝不要以为中国所有上班一族的收入都在涨。能有百分之五十的上班族“收入总是在涨”就阿弥陀佛了。

有钱又有闲去“马尔代夫”等国外旅游者,在十三亿多中国人中也绝不会超过一亿人。那些人可以代表中国,又不可以代表中国,要我说,他们就只代表他们自己。

一个国家不可能不“前行”。不前行,本国人民不答应,这个世界包括联合国估计也不会答应。

至于说我们的“路子”是否“走得更对,步子迈得更实”,那就是仁智之见了,关键还要看将来。

如果一个国家强了,这个国家的国民肯定会自豪,这近乎真理。但如果是国强民弱、国富民穷,那就要另一解了。

还有,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好与国家的好,从未像现在这样水乳交融”,“个人与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我不知道这样说有多大的可信度,总感觉作者像是在散文抒情。

弱势群体在“盛世”的凄凉

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来自本人的感觉。说别的,说多了,你会说我啰嗦,就只说自己身边吧。不到半个月内,自己所在的这个省会城市,就失去一个又一个不该失去的生命:一个是毋庸置疑的农民工,而且正值壮年,在立交桥下连冻带饿带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另一个据说是“疑似”农民工,是在立交桥旁边的一棵树下一连坐了数天,最后支撑不住,也走了!他们都是在城市里没能得到救助而死去的。至于在这么寒冷的冬天,仍然无家可归或只为了在城市打点临工而睡在立交桥下的人真不知凡几!

由于死了一个又一个,名声总不那么好听,政府怎么也会顾及一下脸面。近来看当地民生新闻,得知辖区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比如给那些可怜的人们多搭几处帐篷,让他们不再睡在毫无遮掩的立交桥下。但尽管如此,我想,也还是不能说这样就算个人与国家“水乳交融”了、就“紧密”了吧。反正我觉得不能这样说。

官媒的忽悠伎俩

众所周知,中国的《环球时报》以及《人民日报》对我们这个国家都是以“说好听的”闻名于世,这也是他们所擅长的。虽然有时连他们自己也感到“说”的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能说就“说”,甚至能忽悠就忽悠。当然喽,在这样的报纸上多说些国家好听的,多忽悠那些与公民权利不沾边的中国百姓,不仅是他们的爱好,更是他们的任务,他们的职责。

但今天的世界毕竟不同几十年前,现在是信息时代,虽然仍可忽悠,但只能忽悠一小会儿,很难一直忽悠;可以在很多事上忽悠,但很难在所有事情上忽悠。再说,中国人的觉悟真是风吹着见长,你看,连一个十五岁的女生,为了享受教育的公平,都敢于与大上海“约辩”,要争要讨自己在上海上学读书的权利。你禁止示威禁止游行,她就安静地站在那儿,举着自己的要求。而与她共命运的上海“外地人”更是像表演“黄河大合唱”一样一排排整齐地站在那儿举着自己要争取的权利:

“教育歧视天理不容”、“教育公平正义必胜”、“要读高中”。

时代真是进步了,人民也真是觉悟了。这才是本人最高兴的。

没有合格的人民,哪有合格的政府,又哪有合格的国家!

要知道,类似这种不公平,在今天的中国也不知还有多少,然而,《人民日报》“回首二○一二”,却只是记录那些“还不错”的,对于还在错、还很错的,他们一概视而不见,全省略了。

贫富悬殊社会有错也有罪

说到“还不错”,不能昧着良心说话,要承认,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能说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可化用雷锋一句话,这都是政府应该做的。如果别的国家都在进步,世界都在进步,中国却不进步,怎么可能呢?所以说,中国在有些方面有所进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除此之外,我们的官员我们的政府好像也不能昧着良心说话,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一直没有摆脱这样一种情形,那就是: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而用现在的说法,叫做严重分配不公!至于中国基尼系数更是高到吓人地步,在全世界第一!

你可能会说,你说的是相对而言,你说的是多数。这当然不错。但要知道,即使那“愁”的占少数,甚至占极少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哪怕是比例只占到百分之十几,甚至只有百分之十,也还是有以亿计的人们“不好过”呀。而对于这些人而言,国家再好,别的国民生活得再幸福,他们却是要百分之一百地过那些不幸福不快乐甚至很痛苦的日子。我们能忍心看着一部分人这样,还总去挑好的说,甚至去歌颂一部分人“在马尔代夫”吗?

那样,也太没人性了吧。

文章来源:《争鸣》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