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观察:慕容雪村与莎士比亚(视频)

【新唐人2013年05月30日讯】(美国之音齐之丰报导)华盛顿 — 中国有句流传至今的古语“求仁得仁。”

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微博大V慕容雪村来说,他已经求仁得仁,亲眼看着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也一时间成为世界媒体广泛报导的世界名人,成为许多中国网民希望依附他大名鼎鼎的网络灵魂轰轰烈烈降生网络世界的人。

*慕容雪村,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的说法来自记录中国古代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论语》:“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早些时候,面对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当局对网民言论的大力砍杀,慕容雪村多次表示,作为一个拥有八百多万粉丝的微博大V,自己有不容推辞的社会责任,他必须要对当局肆意剥夺、践踏中国人的公民权利、尤其是践踏公民表达自由权利大声说不。他表示,他不怕为此被中共当局负责舆论控制的刀斧手砍杀,封杀。

于是,慕容雪村果然求仁得仁,得到了中共当局的成全。

5月11日,慕容雪村的新浪微博被当局以“散播谣言”的罪名封锁,不久被注销。他的腾讯、网易、獀狐的全部中国互联网微博账户也同时被注销。当局没有提出任何解释或说明。

然而,一天之后,慕容雪村的新浪微博又神秘地得到恢复。就在他的好友、同事和上百万粉丝高兴得奔走相告、就在一些中国问题观察家猜测或许是中共当局察觉砍杀慕容雪村的野蛮做法招致中国网民和世界媒体注意、从而给中共当局造成得不偿失的损失之际,慕容雪村的新浪微博再被神秘地注销,再遭暗中的砍杀。

慕容雪村强烈抗议的就是中国当局肆意践踏公民权利、践踏公民表达自由权利,结果他本人变成了当局肆意践踏公民权利、践踏公民表达自由权利的牺牲品。慕容雪村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完美的“求仁得仁”的典范和像征,也成为中国政治和司法制度的肆意和不透明的像征。

*杀身成仁,前仆后继*

在被砍杀、封杀之前,慕容雪村早就做好了在网络虚拟世界杀身成仁的思想准备。就在被杀之前的几天,他发表微博,表示了他不要跟邪恶妥协的态度:

“经营几年的微博,一秒钟就能删除殆尽,然后你转世重来,从每一个字开始写起。用一生建起的房子,瞬间就可以推倒铲平,然后你从瓦砾中站起,重新收拾每一块砖、每一片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对邪恶不抱幻想,而且明白它将更加邪恶,但不沮丧,也不绝望,坚韧生长,从零做起,从负数做起,从废墟中做起。”

被封杀之后,数不胜数的中国网民拾起慕容雪村的名字,继续传扬慕容雪村的语言,慕容雪村的思想:

@慕容雪村救援号:“你可以删除我的言论,注销我的名字,却不能夺走我手中的这支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这支笔将长久地与你对抗,你不可能永远的栖身黑暗,黑暗也不可能永远的庇护你,总有一日你将暴露在阳光下,到那时,我会让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名字!”——慕容雪村

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念来看,所谓的永生或灵魂不灭,无非就是信息的永久保存,信息不灭。从这个意义上说,慕容雪村已经获得永生。

*慕容雪村,莎士比亚*

在一党独裁政治笼罩一切的中国,慕容雪村身不由己地成为一个政治抗议者,成为一个抗议者的像征。

然而,先前律师的慕容雪村当初决定放弃律师执业、走上很可能是生计艰辛的作家之路,显然是为了追求某种文学的永恒。

究竟什么是永恒的文学,或文学的永恒?

英国十八世纪的学者、作家、词典编纂家萨缪尔•约翰生博士(Dr. Samuel Johnson)在解释莎士比亚文学永恒性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约翰生博士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发表的当时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大有可能跟他的作品所提及的人与事有关﹔而读者和观众之所以要看他的作品,是因为对他所提及的人与事有强烈的兴趣。

于是,在约翰生博士看来,莎士比亚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红证明不了什么。真正能证明莎士比亚作品有永恒的魅力、永恒的文学价值的是,在他去世之后几十年,几百年,他同时代的人所感兴趣的人与事已经成为过眼烟云,他的作品不再能依托他们(它们)吸引读者或观众,但依然有众多的读者喜欢读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失去兴趣,因为他的作品描写了、捕捉到了具有普遍性的人性。

采用约翰生博士的文学鉴赏标准,联系莎士比亚来鉴赏慕容雪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是否可以采用约翰生博士的鉴赏眼光来鉴赏当今中国网民的文学生产?换句话说,中国网民的言论是否具有超越时间、事件的永恒性、文学性?

另外,“中国网络观察”专栏是否具有超时间、时事的超越性、文学性、永恒性?

阅读下面一篇先前没有正式发表的旧文,读者对上述的问题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注:对先前有机会读过下文的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试验、文学试验的机会,是鉴赏文学、加深对中国理解的好机会───半年前的中国网络情况描述,今天读来是否还有趣?是否依然新鲜?依然成立?慕容雪村和下文所引的中国网民的话,今天读来是否依然有趣?)
========================

**中国网络观察:紧张的黄段子**
(2012年11月5日)

华盛顿 ─ 在文艺还没有成为文人骚客自拉自唱、在小圈子里自我欣赏的玩物之前,正宗的文艺的社会功用和评价标准非常简单: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好,社会大众不喜闻乐见的就不好,或不够好。

与此同时,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社会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就是涉及色情的黄段子。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到四百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到近千年来中国民间的说唱文学乃至中国文人作品的《笑林广记》,黄段子都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段子的比较文学*

莎士比亚被认为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杰出的文艺家。他在悲剧、戏剧、历史剧、抒情诗、叙事诗等等各个领域都是超一流写手,写出了至今依然令读者叹为观止的超一流佳作。

作为毫无争议的文艺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能雅俗共赏,十分卖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他特别擅长投众人所好,是一个超级媚俗大师,是黄段子的超一流写手。

假如说在文学、文艺研究界,莎士比亚研究是一门庞大的行业,那么,莎士比亚黄段子研究则是这一行业当中一个颇有人气的专业,多年来有专业研究者研究,有研究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

莎士比亚的黄段子到底有多黄?且看一例,摘自莎士比亚著名喜剧《皆大欢喜》:

奥兰多   那么爱我吧,罗瑟琳!
罗瑟琳   好,我会,礼拜五、礼拜六,还有所有的日子。
奥兰多   你肯要我?
罗瑟琳   要,你这样的还可以再要二十个。
奥兰多   你说什么?
罗瑟琳   莫非你那话儿不够好嘛?
奥兰多   我希望是够好。
罗瑟琳   那不就得啦,好东西有嫌多的嘛。(《皆大欢喜》,第四场,第一幕﹔齐之丰译)

无独有偶,中国刻本最早见于宋、元、明代、最后由清代的“游戏主人”在18世纪下半叶汇总其成、刻印出版的《笑林广记》,也有许多异曲同工的黄段子,其中包括如下一段:

“或问和尚曰:‘汝辈出家人,修炼参禅,夜间独宿,此物还硬否?’和尚曰:‘幸喜一月止硬三次。’曰:‘若如此大好。’和尚曰:‘只是一件不妙,一硬就是十日。’”

*活着的文艺传统*

说到这里,需要顺便说明一句,比较文学当中有一个跟物理学当中的牛顿定律差不多一样坚实的定律,这就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喜剧和笑话总是黄段子充斥﹔除掉了黄段子,文艺也就不成其文艺了。

传统(文学的、宗教的,社会的,历史的传统)不是僵死的东西,而是活物,这已经是被人们都说滥了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所反映的真实性和实在性显然不容置疑。

说传统是活物,不是僵死的东西,大致有两层意思:1)凡是传统,就必定是一代又一代流传不绝的东西﹔2)传统总是能在当代人当中催生出新的东西来,跟当代人发生关系,从而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文学、文艺的传统也是一样。于是,中国当代作家和网络写手慕容雪村日前在中国有上亿用户的新浪微博发表了他根据《笑林广记》改编而成的新段子:

“一 僧嫖妓。妓问僧:何物硬撅撅的?僧道:此物不才,唤作紧张。妓情动,拉僧登床,勾当多时,妓力不能支,娇声道:上头紧张也就罢了,下头也恁的紧张,真要人 命了!又多时,妓喘息道:你多久紧张一回?真要人命了!僧赧颜道:一年紧张六回。妓长吁:如此尚好,不然真要人命了!僧徐徐道:一回紧张俩月。”

就这样,慕容雪村可说是推陈出新,将中国的文学文艺传统向前推进了一步。

*互联网与学术研究*

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当年在他们的戏剧中频频抛出黄段子,除了引发哄笑之外,还在当时看客当中引起其他什么反应或议论?这种事情可以说是从事文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研究的学者拚死都想知道的。

可惜的是,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没有太留心这样的至关重要的信息,没有多少这样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假如流传下来,会让后人可以对古希腊雅典城邦、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伦敦获得丰富生动和立体的认识。

有了互联网,从事文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一下子获得了极大的方便。如今的学者可以在举手之间一举获得前辈们做梦也不敢企望的优质研究材料。

凭借这样的研究材料,学者和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一般公众研究慕容雪村推陈出新的黄段子在中国网民当中所引起的反应,得以活灵活现地看到动态的当今中国。

*政治化的文艺批评*

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个定律,这就是文艺(尤其是喜剧、笑话)常常是与政治密切相关﹔即使是作者的本意并非讽刺现实政治,受众照样会联系政治,给予政治的解读。

于是乎,慕容雪村的黄段子在新浪微博发表之后,众多的中国网民将他的黄段子与当前中国政治联系起来给予政治的解读,也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了。

@我小时候有点黑:斯巴达,紧张

(注:在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即将举行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之际,中共当局空前紧张,并为此采取了空前的控制措施,其中包括设置禁忌词,阻止网民议论十八大。网民“我小时候有点黑”此处所谓的“斯巴达”是中国网民用以绕开禁忌词的代词。)

@李堂刚:18 BIG肯定要上下紧张

(注:“18 BIG”是在中国上网的网民用以绕开禁忌词以便议论中共十八大的另一个代词,功能与“斯巴达”相同。 英语BIG = 大)

@林霏开V:90老僧了,看恁还能紧张多久?

(注:中共在去年大张旗鼓地举行了建党90周年的庆祝活动。)

@Matt的redemption:哈哈 此僧人可为天朝护国法师

(注:当今中国网民用“天朝”来称呼中共统治下的中国,以讽刺中共当局的落伍、陈腐、可笑。)

@吉祥朗忍巴:尊重宗教,请勿以僧喻政客。

@预习今天:想起一个段子:一百岁老妓女一生接客无数,风骚依旧。一高龄嫖客仅有一只睾丸,勇猛异常。两人交欢后双双死亡,法医鉴定道:百年大妓,毁于一蛋!

(注:“百年大计”、“毁于一旦”是中共官方文件和官方媒体当中常见的说法。)

@Chocolate鱼马:众生都认为那是个假和尚,唯独那假和尚仍装模在做样。

@潘_云:上头紧张也就罢了,下头也恁的紧张,真要人命了!还是让鸽子飞吧。

@天宇2121:菜刀都不让卖了!做菜用手撕,怎能不紧张?

(注: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北京的出租车后门窗把手被卸掉,因为中国当局害怕有人乘出租车撒传单﹔为了十八大的安全,北京禁止销售遥控玩具飞机,禁止放鸽子,限 制人们买菜刀﹔这一切成为世界媒体热报的笑话和新闻﹔与此同时,中国许多民认为中国当局在装模作样,假装天下太平,为自己大唱赞歌。)

@李美美-雷帅帅:看看删删把人逼的,高级学者都开讲黄色段子了

(注:此处所谓的“删删”显然是指中国的互联网管制当局。当局动辄删除网民的帖子,封杀网民的账号,令中国网民非常恼火。)

*文艺的文艺批评*

中国至今依然是一个实行一党专制、政治挂帅的国家。中国的文艺以及文艺批评难免带上更多的政治色彩。

然而,谁要是说中国的网民只会进行政治化的文艺批评,显然就是侮辱中国网民的智力、鉴赏力、创造力。在慕容雪村的黄段子发表之后,也有大批的中国网民给了他非常文艺的批评:

@大老虎小贝:上头紧张也就罢了,下头也恁的紧张,真要人命了!够形象 够深刻!

@Monkey叔叔:太内涵了。。。文人就不一样。

@徐和秀grace:慕容老师也这么风趣

@anki9527:真尼玛有才  内力深厚啊

@韢焘:有点久旱逢甘露的错觉!色不亦空!空不亦色!

在众多的人交口称誉慕容雪村推出的文艺黄段子的同时,也有网民对这位显然是要直追莎士比亚的中国作家发出真假难辨的谴责:

@王枫桥:发这样的段子有XX用。不好好写长篇。这两年也没见你写的东西出来。让我失望。你看人家老莫都获奖了。获奖的原因就是不爱玩微薄

(注:老莫,显然是指莫言。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几天,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微博作为一种写作方式价值有限,“微博这个形式,很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其实没什么意义。”莫言此言一出,立即受到强烈的抨击。莫言随即表示,他无意贬低微博。)

然而,有一个批评慕容雪村,就会有十个,一百个人对他表示赞扬和鼓励:

@花草茶德加:… 除了不喜欢慕容雪村的名字,他写的文字的确常常打动人心。生活既是如此,充满了戏剧的张力,悲欣交集,这世界有点假,可我莫名爱上了他。

@猫首相:如此风格段子还是多多益善,慕容兄平日大可不必太过矜持,古人云:节操是个X。

@repeater_hz:慕容先生也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不信谣不传谣:我看能得诺贝尔

(注:中国作家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的激励效用*

上文说到文艺作品高低优劣的传统评价尺度非常简单,即要看作品是否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其实,文艺作品高低优劣还有另一个毫无争议的评价尺度,这就是看它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起共鸣,激发他人的灵感和创作。

在这方面,慕容雪村的黄段子似乎也可以跻身优秀行列,因为它在新浪微博发表之后,也在那里引发了这样的呼应:

@笑话精品:农民赶驴进城,遇到个无赖,无赖问:吃饭了没有?农民说:吃了!无赖却说:我问的是驴!农民转身对驴就是两耳光说:给老子不老实!城里有亲戚也不说一声!

对研究中国文学和政治的学者来说,慕容雪村的黄段子所引发的如下的呼应或许更有趣:

@聘 网络兼职加QQ448019549:亲!想试试网络工作吗?赚点零花钱!要求有支付宝! 1,不限定工作时间,多劳多得,工资当晚结﹔ 2,工作地点自己安排,家里,学校等 3,正常日薪三十到八十 。4, 适合空闲较多的大学生,上班族,全职妈妈等 有意看我名字加我Q,网络工作请认准有保障的工会,注意防骗。 有卖家需要提高信誉的联系我

由于微博在中国拥有几亿用户,许多商家便瞄准了微博,试图通过微博做广告赚一票。以上跟在慕容雪村的黄段子之后的微博贴就是这样的广告。

然而,这则广告好似不是一般的广告。研究政治的学者自然会注意并好奇“网络工作请认准有保障的工会”这种说法。(难道中国的网络业界是先行一步,已经可以组织一直被中国当局严令禁止的独立工会了吗?)

研究文学,尤其是研究文学当中的反讽手法的学者则会特别注意这则微博广告所透射出的有意无意的反讽——这则广告让读者明显地感到有可能是欺骗,但是它却大声疾呼“注意防骗。”

与此同时,一位美国之音记者曾经在中国看到一则盗版软件光碟的广告,可谓反讽手法的巅峰之作:“正宗盗版,绝对好用。”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