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萌:习近平说历史是必修课折射出了什么

【新唐人2013年6月28日讯】据官方三大喉舌媒体之一的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报导,6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并称党史和国史是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这次集体学习恰逢中共成立92周年前夕,政治局各位委员还做了充足的准备,马凯、刘奇葆、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胡春华等人更是作了发言。因此,此次集体学习并非仅仅只是走过场,而是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不过,因为讲话全篇充斥着诸如“92年的光辉历程”、“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官方辞汇,与以往的官方讲话相比并没无任何新意,因而舆论也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除了几个官方网站全文转载与一些市场化媒体在删减之后进行了转载之外,社交网路媒体上也没有掀起什么争议与讨论。

对于习此次讲话的解读,时事评论员杨禹在微博上写道,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史国史,习近平说,“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这一表态,有现实针对性。近期的舆论场上,某些人正是利用“宪政”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在拐弯抹角地表达其本质诉求:让中国走上另一条道路。

这位央视出镜率最高的时事评论员说对了一点——习的讲话具有现实针对性,不过我认为这个现实的针对性不是对民间呼唤“宪政”的直接回应,而是习对执政党高层的严厉告诫和殷殷期盼。

“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援,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习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而对党内高层的告诫,要时刻警惕失去民众拥护和支持的风险,即要时刻警惕失去政权的危险。“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则是习对高层的殷殷期盼,希望高层在新的环境之下能够坚守当前的道路,千万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面对新的环境和局势,习不但不号召全党从现实中探索方法,反而督促高层从历史之中寻找自信。尽管中国自古就有“以史为镜”的说法,但是镜中花却如同水中月一样,毕竟只是虚假的幻象,而非真实的现实。习此次讲话“舍实就虚”,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次讲话折射出的恰恰是执政党在执政方向的迷茫,以及其执政环境的恶化。

中国一向有一个极具特色的中国逻辑——自己越没什么就越说自己有什么,没钱的摆阔,有钱的装穷;年轻的装成熟,成熟的扮清纯。习曾多次在不同地场合强调过“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恰恰说明执政党在制度和理论上没有自信。也正是因为在制度和理论上没有自信,所以执政党在执政方向的一直举棋不定,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路线也并非十分明晰。这种执政方向上的迷茫,近期便集中体现在“中国梦”的集体呓语之中,领导层企图用一个没有明确外延和内涵的感性名词来替代毛时代的理想主义和后邓时代的实用主义。

除了执政方向上的迷茫,执政党当前的执政化境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恶化。国内贫富悬殊日益拉大,官民矛盾依然严峻,民族冲突持续不断,底层的上升通道几乎被完全堵死,每年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呈几何倍数递增。国际环境更是持续对中国执政党不利,在茉莉花革命之后,革命的风潮席卷阿拉伯世界,中国一夜之间失去数位“老朋友”。因此,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民主化压力持续加大。一言以蔽之,当今世界格局已然大大不利于中国执政党,因而中共只能纵向地从历史之中寻求自信,而无法在横向地在现实之中找到依据。

对于现在的中共而言,无论是奉行马列的理想主义,还是回归毛的原教旨共产主义,亦或是坚守邓的实用主义。总之,这些主义所需的理论资源和事实依据根本无法在横向的现实世界里找到。信仰共产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已经破产,现在垂死挣扎的朝鲜、古巴也已是油尽灯枯、摇摇欲坠,连邻国越南、缅甸都已开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面对这样的外部现实境况,执政党高层只好将目光投向按照自己需求剪裁的历史之中,也只有在那些被剪裁、被扭曲的历史之中,他们才能找回些许自信和慰藉。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