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人物】 犹豫在天平两端的英相——卡梅伦

【新唐人2013年12月07日讯】这个星期一到星期三,英国首相卡梅伦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在这次访问之前,很多媒体对中英关系的形容一直是“不冷不热”。但是这一次,卡梅伦率领号称英国史上最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其中包括6位部长和120多位英国的工商界巨头。三天下来,虽然拿回了50多亿英镑的合同,却回避了对中国人权的关注。这让卡梅伦成为这一周英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评论的焦点。

今天的一周人物,关注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

多数时候,金钱和道义各自把持着天平的一边,而做出取舍的人必定也要接受历史的审视。

肩负重振英国经济重任的卡梅伦,同时还要保持住英国的崇高精神和良心,这个挑战确实不小。

具有王室血统的卡梅伦1966年生于伦敦,祖先是英王威廉四世,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39岁时成为英国保守党领袖,2010年,43岁的卡梅伦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然而在经济陷入萧条之时接掌一个经济大国,卡梅伦面临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无法重振英国经济,卡梅伦和保守党的执政能力必然受到质疑,在一些欧洲国家不断接近中国以期获得商业利益之时,曾因为会见达赖喇嘛而被中共取消中国之行的卡梅伦还能支持多久?

英国首相卡梅伦:“我不接受那种观点,就是到了中国要么只能谈投资和就业机会,要么只能谈人权,这两点都能谈,这就是我这次中国之行要做的。”

这是卡梅伦出访中国之前的承诺。事实上,除了经贸合同,卡梅伦能否直接关注中国人权正是英国及世界媒体尤为关注的一点。

在卡梅伦出访之前,就有英国媒体建议他在与中国打交道时要硬气一点,并举例称美国总统和德国总理都见了达赖喇嘛,不但没惹麻烦,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丝毫未减。

然而卡梅伦最终没能在公开场合向中共领导人提出人权问题,惹来国际媒体一片失望之声。尽管面对质疑,卡梅伦始终否认回避了人权问题。

英国首相卡梅伦:“我来到了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我要确保通过开放市场,保证就业,争取投资订单等让英国经济获得成功,但是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人权问题。”

事实上,如同媒体此前对卡梅伦的忠告,德国总理梅克尔没有因为质疑中国人权而损失经济利益,相反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卡梅伦虽然也拿回了50多亿的订单,却渐渐遗失了英国的尊严。

中共党媒在卡梅伦出访中国的第二天刊登社论,公开贬低 “英国也已不再是什么‘大国’,它就是一个欧洲老牌国家,适合旅游和留学,有几支好球队。” “我们不认为他的这次来访会是中英‘斗争’的结束。”

而英国BBC中文网将卡梅伦此次中国之行比喻为“潮湿的爆竹”,“英国媒体对他的中国之行狂轰滥炸,而中国媒体对他的欢迎冷冷清清。”

显然,选择金钱放弃道义之后的结果是两边都不讨好,因此还在金钱与道义的天平前犹豫的卡梅伦,也许可以参照德国,面对看似强硬的中共独裁政权,更硬气一些,反而会得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