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专家:三峡南水北调破坏生态 长江无鱼可捕

【新唐人2013年12月18日讯】(新唐人记者韩梅综合报导)目前中国资历最老的长江生态系统专家之一曹文宣日前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导致长江水系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江很多水段已几乎无鱼可捕,“为了一些经济利益,把国家的水域资源破坏掉,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曹文宣是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长江10年休渔的主要提倡者。这一政策被认为是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不过据他对媒体表示,近年来一系列为保护长江生态而进行的努力“效果都不是很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绝灭”,另一种一级保护动物白鲟已经10年不见踪影,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从2006年的1800头减少到2012年的1040头,濒危程度加剧。

今年10月,曾有大陆媒体记者沿长江到江西、湖北、重庆等省市采访,当地渔民说,他们已经基本捕不到鲥鱼了。至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据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

自上世纪60年代末的葛洲坝之后,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在各界对三峡大坝计划进行环境评估时,就有生态学家断言,大坝将给该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影响。曹文宣说,三峡水库导致长江水温、洪水过程等水文特征改变,水中生物,如“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及中华鲟的繁殖期被延后,严重影响了物种的延续。

另外,气候变化原本就导致地球水量减少。修建大坝使水库水面面积增大,蒸发量明显增加,流域水量损失严重。比如溪洛渡、向家坝建成后,当地河流径流量减少了3%。三峡宜昌水文站数据显示,近年平均径流量和三峡水电站建成前相比,减少了50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长江径流量的减少会导致鄱阳湖、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水位更低,当地的航运、灌溉都会遇到问题。

更令生态学家忧虑的是,三峡大坝之后,长江水电开发呈梯级态势,长江上游成了中国水电开发的重要基地。以金沙江为例,下游有4个水电站都是很高的大坝,有的高达200多米。金沙江上游规划了13个水电站,中游已经建成、规划中、在建的水电站共有10个。

环保专家指出,目前对水电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都是单一而孤立进行的,缺乏对梯级水电叠加影响的综合评价。曹文宣警告:“大坝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逆的,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将对长江生态系统产生叠加影响,它未来对长江的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影响,现在还不能预见。”

至于南水北调工程,曹文宣介绍,“引汉济渭”工程导致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大量减少,在枯水季,长江水可能就会倒灌进汉江。汉江一路修建梯级水库,使中下游流水更加不畅。与此同时,上游支流污染严重的唐白河注入汉江,将会使汉江中下游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威胁汉口水厂的水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实施“引江济汉”,把长江水从沙市调到兴隆,这样又必定会影响洞庭湖,导致洞庭湖提出在岳阳建水闸拦水,否则洞庭湖的枯水期会大大提前。而“南水北调西线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会更大。相对而言,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调水源区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需要慎重对待。”

曹文宣认为,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是解决长江生态问题的真正要点。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