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冰:茂名的媒体陷阱

第一次写这种非学术性的文章,很久没写作文了请多多包涵。

近两天相信键盘网民们都注意到另一则来自中共的暴力镇压的消息,茂名市的市民们为了不让排放含有苯类物质废弃物的工厂建厂,爆发了一大波的抗议行动,恍如天安门的镇压翻版那样,共产党让持枪军人开坦克进了城,面对抗议示威的民众格杀勿论。但与1989年不同的是,身在台湾的我们在第一时间透过网路,透过中国民众上传的图片中,依晰了解事情的面貌,在原先清一色服贸的讯息中增添了关于这场血腥镇压的报导,而正如策略者所策划,所有的外媒也将焦点关注在这场流血无数的镇压上头,台湾的318学运在这场镇压比较之下,似乎便不是那么要紧的事情了。

哪里血流得多,镜头就往哪里走,某些程度上这是需要担心收视率的媒体的最高指导原则。

媒体不是我们的朋友,一个在正常机制下运作的第四权,他是完全独立在政府、财团,甚至是单一族群的人民之外的机构,他没有义务时时刻刻盯哨班的报导同一场抗争的消息,而从府方针对318学运拟定的一系列战略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政府很有意识的操控着媒体以达到他所想要的舆论效果,无论是中资与偏蓝媒体的断章取义、府方以拖代谈的策略,或是一向新自由右派的经济分析,这些媒体都相当有效的左右了台湾那50万以外群众的思想,让台湾的观众感到一种飘飘然的麻醉感。

而有人说中共这次相对台湾以往的学运,似乎毫无动静,没有具体的声明,发言也只仅余在外媒上打经济统一的高空炮,因此这次学运只需要权力对抗中资媒体对台湾造成的影响?

大错特错,中国的媒体策略早就已经开始。

其实笔者很喜欢看O时电子报与中O新闻,虽然看了配合上家中两老的拍手叫好的确会让胃痛到穿孔吐血,但是知己知彼总是好的多。在318学运前些阵子,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马航事件?有网友打趣地说马航是世界上最隐秘的飞机,让中国与马国纷纷扰扰的吵嚷了很久,全世界的版面都在看这个独裁大国如何处理这次的重大飞安问题,而同一时间在台湾正是318学运前夕,张庆忠30秒宣读了我们之前几乎听都没听过的服贸协议闯关,黑岛青持续很多个月防堵的卖台条款终于重见天日。324学生冲了政院,到28号前因为镇压的确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马航班机在29号时刻也大略底定飞机已失势,并且寻找黑盒子。30号的大规模游行也在世界各地得到海外台人的响应,而同一时间在茂名也有了这一场抗议设厂的示威游行,并且消息成功的‘传出了中国到了国际网路’,在台湾大部分人还在看水果报导期望外媒快点知道的同时,纽约时报、BBC以及美国之音⋯⋯等等媒体早就已经发了两三篇报导,看到这里的观众们懂了吗?

为什么茂名的消息会如此成功的传出来,甚至大家都知道的某中资媒体O天新闻也有版面报导?为什么政令宣导的统派媒体也乐于让那50万以外的民众知道风光明媚的对岸发生如此骇人可怕的血腥镇压?

因为这样相较起来台湾的民主很可贵,台湾的警察不恐怖,所以我们要珍惜,所以我们不能放任学生继续挑战政府的底线,否则台湾可能会出现那样子恐怖的画面,台湾的警察跟政府真是友善。

有没有一点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感觉?

更严重的还没有来,台湾政府对于国内民意的充耳不闻大家有目共睹,但如果是洋墨水基于国际礼仪,马政府多少还会应个声答个好,换一个政治手段整你,但如果国际版面的新闻都已经被中共镇压茂名的高冲突占据,那请问我们难得的和平理性抗争会再度登上全球媒体吗? 答案是不会,今日的中文华尔街日报刘罡的读报专栏已经很明确地指出这个媒体陷阱

‘尽管台湾的反服贸抗议学生在发动海外抗议活动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外国媒体对这些海外反服贸抗议活动却未表现出多大的报道兴趣。《纽约时报》和英国广播公司的亚洲报道都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广东最近发生的反芳烃(PX)项目抗议活动上。媒体对马航失联班机搜寻工作以及克里米亚局势的持续关注似乎也影响了它们对台湾反服贸抗议活动的注意。’

所以在台湾的抗争者与学生们该如何自处?这个问题很抱歉,笔者的思维没有那么缜密,我只能提供一些我目前想到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持续且高强度的关心服贸议题,不论你是政治还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业,或甚至像笔者这种超级外行的美术系毕业天龙小鲁一只,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与周遭朋友分享,时时检视府方对学运反制的策略跟媒体舆论风向,试着影响更多的人。

持续到立院前静坐,熟读最新的政院版《两岸协议及处理监督草案》(感谢中时电子报全文收录),以及民间版 《两岸协定缔结条例草案》,(请参照:两督盟)因为政府的下一步策略即是“我们已经公告了,是学生自己不看的。”所以要好好记得。

通知你在国外的朋友,我们需要从国外压回台湾的舆论压力,询问你的师长,我们需要有高度社会公信力的朋友出来站台。

各司其职,同样身为创作者的朋友如果看到,我们要将这些繁文缛节的文字转化成易懂好传播的图像,让更多的台湾人知道“服贸不是经济问题,服贸是宪政危机。”

最后附上一位330可爱爷爷给大家的鼓励。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