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7月9日讯】 (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中共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落马后,他的大学同学滕叙兖在博客上撰文,讲述了他记忆中的“老同学”徐才厚的,揭示了徐的身家背景,其中提及不少生活细节、场景。当年那个说话腼腆、行事谨慎的徐,因“命运把他圈进高升的那一拨人中”而时来运转,却在奉调进京前,紧张不安地对老同学说,自己可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个中“微妙”引人深思。
高级工程师滕叙兖与徐才厚既是辽宁大连同乡,也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大学同学,“文革”期间他们还曾同在黑龙江省鹤立39军农场劳动锻炼。因此,滕叙兖对徐才厚可谓是“知根知底”。徐落马后,滕叙兖立刻发表了题为《徐才厚同学,你怎混成如此下场?》的博文,之后,又接受凤凰网的专访,披露了此前外界知之甚少的一些有关徐才厚的细节。
滕叙兖对曾官至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对“老同学”徐才厚竟然落得个涉贪被查的下场不胜唏嘘。他直言:“才厚老同学,你怎么混成如此下场呀?你怎么如此糊涂昏聩呀?你高官厚禄,要那麽多的钱和房子干什么!”
在滕叙兖的记忆里,当年与他一起就读哈军工(即中共军队军事工程学院)的徐才厚,是一个黑黑瘦瘦、老实巴交的学生。他称,青年时期的徐才厚个性腼腆,话不多。因为唱歌和指挥得好,徐才厚当过学员队文艺委员,但并非出类拔萃的学生。
滕叙兖说,徐才厚的爷爷是工人,父亲是街道的小办事员。徐才厚家住在居民大杂院,属于城市贫民阶层。毕业后,徐才厚在吉林省军区当了多年小干部,80年代初,他因提拔无望正准备转业回家,不料,就在这时,“一下子机遇临头,命运把他圈进高升的那一拨人中”。此后,徐的仕途就“顺风顺水”,步步高升。
滕回忆,徐才厚“不算特别会来事,不是特会吹牛拍马、花言巧语。他嘴很笨拙,写文章不行的,口才也不行,但是他很听话。后来我听同学们介绍他情况,领导怎么布置他怎么执行,所以他升得那么快。”
滕叙兖也透露了徐才厚曾经两次为老同学“腐败”过的往事。滕叙兖回忆说,他两次请同班同学。一次在北京,请二十多个同班同学吃了顿饭,因为花公款了,估计总得万把块钱吧;还有一次他们班同学到外地玩,他就给当地军区打了一个电话,让接待一下。当地军区一看军委副主席打的电话,肯定好好接待,住也不花钱,吃也不花钱,玩了两三天。
滕叙兖还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90年代初,徐才厚要调到北京去,他讲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当年他紧张地讲,我要调到北京去了,心里有点不安,可能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的朋友就说你开玩笑,你这是高升了。然后徐才厚说,高处不胜寒呐。结果没想到一语成谶。”
滕叙兖感慨说,中共军队的腐败年深日久,积重难返,是国人都知道的公开秘密,关键是自己的人格操守是否过得硬,能否出污泥而不染。滕认为,徐才厚目光短浅,学问不够,“与奸贼佞人为朋,身败名裂是咎由自取”。
滕叙兖的博文最后还高调质疑:“多年来,他的上级都干什么去了?军队高层机关的纪检干部干什么去了?那些车载斗量的反腐规章制度、红头文件都是废纸吗?谁对他监督或警告过?”
值得注意到是,目前所有大陆媒体和香港亲共媒体(包括《凤凰网》)上关于滕叙兖对徐才厚的回忆文章中,“一语成谶”这一段细节都已被删除,却保留了滕叙兖对徐才厚的“上级”、“军队纪检干部干”以及“反腐规章制度”、“红头文件”的质问与责难的文段。
对此,有分析称,徐才厚奉命上调进北京时,之所以感到紧张不安,是因为在军队的腐败圈子里已经混了近10年的徐某深知,越往高走,黑幕越深,风险也越大。因此,徐才厚发出了“高处不胜寒”的感叹,对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忧心忡忡。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细节太真实,充分暴露出中共官场和中共军队中贪腐横行,黑幕重重的现实,无意中捅到了中共的要害之处,因此被当局快速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