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的前世在苏联 朝鲜越南也现身

【新唐人2015年04月27日讯】(新唐人记者蓝采详综合报导)日前,一篇揭示中共刻意涂抹出来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文章,在网际网路上流传不到一天,“网页被小怪兽吃掉了”,好在有快手博主提前进行了转载,使读者仍可窥见黄继光前世在前苏联,以及前身在朝鲜、越南的雷同表现。

4月25日,《共识网》转载一篇题为黄继光们的前世今生>文章,介绍黄继光式共产主义“战斗英雄人物”在前苏联的最初历史来源,以及在朝鲜、越南等共产国家被复制的各种表现。但文章很快就被删除,在网页搜索只能看到“被怪兽”吃掉的提示。

文章介绍,今天,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的名字,随着苏联的消失,渐渐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这位苏联最著名“战斗英雄”的名字,不但在苏联家喻户晓,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亦广为人知。

当年,朝鲜的金圣镇、中国的黄继光,以及越南的陈文吐,名字前都被冠以“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1943年2月,马特洛索夫在夺取切尔努什村的战斗中,死于德军碉堡的机枪之下。马特洛索夫的排长科罗廖夫中尉的描述为:“他一步步向据点靠近,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我们的英雄用鲜血使敌人的机枪哑口无言。”

但旅政治部宣传员沃尔科夫上校接到关于马特洛索夫事迹的汇报后,却以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牺牲为情节向上汇报。最终这种“罕见的英勇行为”震动斯大林,直接批示:“马特洛索夫的伟大事迹应该成为全红军将士勇敢与英雄主义的榜样”。

于是,马特洛索夫被追授了“苏联英雄”称号。苏联宣传机器全力发起对马特洛索夫的宣传。

1947年,刚刚结束战争的苏联,专门为他拍摄了电影《普通一兵》。它成为中共建政后引进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被引进中国时,正值朝鲜战争。成为在前线反复播放的“经典片”。

电影之外,苏联作家在从1946年到1949间,还创作了中篇小说《苏联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后又出了两种修改补充版,改名为《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使马特洛索夫“英雄形象”更夸大,让它高度符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的要求。

随着马特洛索夫的影视文艺作品,迅速走出国界,影响了苏联一大批兄弟国家。

中共的“马特洛索夫”黄继光,于1952年被中共喉舌媒体以“黄继光堵枪眼”为题发表。

但受马特洛索夫影响最深的却是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期间,人民军至少涌现了22位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譬如1953年4月24日中共喉舌《人民日报》,转载发表了一篇,称同一次战斗中出现的两位堵枪眼的英雄——李亨焕和金仁焕。

报导这样介绍18岁李亨焕“像闪电那样快地扑到射口上,敌人的机枪立刻就哑然无声了”;劳动党党员金仁焕“爬到了敌人火力点前,接着火力点上喷吐着红火的射口突然黑暗了”。

离奇的是,牺牲时,“李亨焕半侧着身子,胸膛紧贴着火力点上的射口,左手还紧紧地抓着火力点上边的一根木头”;而金仁焕则是“上半截身子完全钻进射口,把射口完全塞住,敌人的机枪被他推进了火力点的里面。”

朝鲜人民军中更为夸张的“马特洛索夫”是金圣镇,因为金圣镇在堵完枪眼后还活了下来,一直享受着极高的待遇。2009年去世,金正日还在金圣镇灵位前亲自献上花圈。

不过,从军事角度而言,金仁焕创造的奇迹甚至要超过打不死的金圣镇,因为他挡住的是口径12.7mm的高射机枪。

文章介绍,稍晚的越共,也诞生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名叫陈文吐(Tru Van Tho),产生于盖长战役中。越共称他为“真正的共产党员”。作为普通一兵,陈文吐的形象还出现在邮票上。最近,越南开发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7554》,里面出现了身体堵枪眼的情景,不知道是否是在缅怀陈文吐。不过,这款山寨版的“使命召唤”,是以抗法战争为背景。

马特洛索夫被涂抹的“英雄”色彩渐渐脱落

在苏联,马特洛索夫堵枪眼与很多卫国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一直有人质疑。斯大林逝世之后,社会空气逐渐宽松,各种声音逐渐公开浮现。

二战德军的MG-34或MG-42通用机枪,使用7.92mm的机枪子弹,弹道稳定且贯穿性能不错,可以在近距离将人体打成筛子。人们多假设马特洛索夫难以阻挡子弹的冲击。其次,该处火力点的构造也让人怀疑战绩,暗堡平坦的前壁使人很难抓住,宽大的、位置较高的枪眼则会使身体滚落下来。一系列的考察指向一个结论,马特洛索夫很可能本意并非要去堵枪眼。

现在流传最广的推测有两种。其一,当他试图去摧毁工事时在暗堡顶上牺牲,身体挡住了通气管。德军腾身搬弄开他的尸体,机枪不得不停火,苏军抓住机会攻克目标。

其二,他可能是受伤导致走路不稳,或者一脚踩空,挡在了射击孔前,短暂地阻挡了机枪手的视线。胜败一瞬间,苏军就冲到眼前了。与此说法类似,他可能是正要起身扔手榴弹,当即被射杀。在他身后,趴在地上的战友误看作是他要去堵枪眼。

另外,解冻之后,马特洛索夫入伍前的履历也被人勘误,包括出生地。马特洛索夫并非官方描述的品学兼优、时刻挂念祖国、具有伟大前程的青年。

自小丧失双亲的马特洛索夫被当成少年犯关入内务部设在乌法的某个劳改营。由于苏军在战争中巨大的减员困境,根据1942年7月的第227号令,犯人被提前释放,补充到部队专门组建的惩戒营中服役。马特洛索夫是惩戒营中的一员,而非军校学员。

而且,马特洛索夫的牺牲日期也不是1943年2月23日,而是2月27日。修改他的牺牲日期,是出于增强纪念意义的考虑,因为2月23日是“红军建军”25周年日。

文章总结说,马特洛索夫身上的完人色彩,是宣传机器一层层涂抹上去的。马特洛索夫们是苏联宣传机构贯彻领袖意图、根据时局需要制造出来的神话,这是基于苏军的现实而切身打造的。

卫国战争中,苏军与德军相比,装备、训练、编制、指挥、战术等方面经历了一个从大幅度落后到不断成熟进步直至最后在大部分方面赶超德军的过程。战争初期、中期与德军的客观物质差距,只能以宣传敢于牺牲的勇气来弥补。

苏联独特的政治体制,使得强大宣传机器一旦启动,必然大量带来浮夸风的副产品—全军在学习热潮中不甘落后,每个部队都以诞生自己的马特洛索夫为荣。

一个士兵要成为马特洛索夫是极度艰难的;但是,要战友们将一个死者视作马特洛索夫,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个倒毙在敌人火力点前的将士,都具备上报为“马特洛索夫”的基本要素。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