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大学生痴迷炒股的根源

随着前一阵子大陆股票市场的骤然雄起,“全民皆股”的壮观景象又开始在中国重现。狂热的股民中有专职投身股票买卖的,也有业余前来“搂草打兔子”的。而最令周遭瞩目的,则是在业余的股民中狂热程度不输专业人士的大学生群体。在媒体记者针对大学生炒股所进行的调查中,31%的受调查者正醉心于炒股,26%的炒股学生投入了5万以上,更有上海海洋大学某宿舍的大学生,每天晚上都会召开“例会”,只为讨论炒股事宜。

大学生们如此热衷炒股,究竟是对还是错?面对着他们不顾学业、一味投身于炒股的狂热与痴迷,作为旁观者,我们是否仍需要保留一份不必大惊小怪的冷静与淡定?持乐观态度的评论家们如是表示,大学生炒股并不是洪水猛兽,尤其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炒股是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绝佳方式,也是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回报。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却在字里行间中刻意放大了股票这种投机性、非主流的投资理财方式对整个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也在无形中给大学生们灌输了一种对“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不再低看、而是欣赏的功利思想。

若追根溯源,这种功利思想的出处与源头其实早就隐匿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若想保持长远、稳健的发展,就必然要在实体经济上下功夫。一方面,各家公司都专注的经营着某项实实在在的业务;另一方面,各类产品也在生产、流通、销售的过程中实现着良性循环。这些才是经济领域所要竭力展现、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事实上,目前中国由政治引导经济的荒诞模式却一直在淡化这些重要因素,不但致使实体经济越来越弱,也不断的酿造出泡沫激增、风险加大的复杂局面。于是,不少经济学家早就敲响了警钟,指出中国今时今日的财富增长主要依靠的不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投机房地产、股票等这些风险系数极高、在中国更是被人为垄断或操控的金融产品来实现的。

在整个极端扭曲、虚幻不实的经济环境中,作为致力于经济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想法显然也难以避免的会落入窠臼、趋向功利。于是,当他们发现在大学里学到的经济理论在实践中其实并无用武之地时,无法释怀的困惑与迷茫便促使他们将目光转向看起来极易有所收获、也能立竿见影的股票市场。或许就在这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们才能尚对“学以致用”有所体会。

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学以致用不过是在金钱诱惑下所产生的某种错觉。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在有赚有赔、类似赌博的股票投机中,像他们这样的散户根本不可能成为永远的赢家。一旦股市再度陷入低迷,“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便会立即转化为“读书无用”的挫败感以及荒废学业之后的痛悔与更加迷茫。

如果说经济专业的学生不该弃学业于不顾,不该对投机股票如此痴迷,那么其他那些非经济专业的学生是否更不应该不务正业、一心只想着往钱眼里钻?或许他们正是基于痛彻痛悟在中国读书无用的现实之后,才决心以投身股市的方式来直面惨淡的现实。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选择大学教育的初衷与目地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是最直白、最现实的目地。然而,无数的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以及不少拿着硕士文凭的人不敢在应聘时亮出自己真实学历的尴尬境况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为了找到好工作而读书,不过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畅想而已。既然教育与现实如此脱节,那么放弃学业、另寻出路也就成了大学生们未雨绸缪的必然选择。而股市大涨的良机就恰巧在这时,当了一回前途无望的大学生们的救命稻草。

由此可见,大学生荒废学业、痴迷于炒股,若有错,也不该完全归结于他们自身的唯利是图。整个社会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功利氛围中变得恶俗与市侩,以拥有人民币的多少来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价值观早已先入为主的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浓缩在大学教育的范围中,我们也能普遍看到,校方的关注点似乎不在治学、而在伺机敛财;教授的兴趣不在学术研究、而在追逐名利;如此,大学生也自然是有所参照,找寻一切机会谋求生存、发财之道。只是这种道并非良道、正道,而是一种纵容堕落贪婪、滋养利欲熏心的邪术。

在这种邪术的误导下,中国现在的、以至即将影响未来的知识份子是否还能担的起匡扶社稷、教化社会的责任与使命?答案可想而知。要知道,无论是一般人,还是大学生,只要对股票陷入痴迷,非但难以在财富上实现持久、乐观的增长,更可怕的是将会消磨人的意志、最终使人为了谋财逐利无恶不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导致人性沦落。

文章来源:《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