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大揭毛泽东老底:《论持久战》是抄袭

【新唐人2015年09月01日讯】(新唐人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长期以来,中共一直宣传当年抗日战争打响后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但越来越多研究历史的学者指出,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国民党陆军大学的代校长蒋百里。日前,美媒采访抗战老兵,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8月31日,《美国之音》发表了对台湾抗战老兵郝柏村的专访报导。

回忆往事,曾经先后担任台湾的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的郝柏村上将感慨万千。在谈到“持久战”究竟是谁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是,他说:“我们抗战一开始,当时蒋百里是陆军大学的代校长,他就说过,抗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与它讲和。”

他还特别说明,那是民国26年,也就是1937年的事,“不是毛泽东那个论持久战,那是以后的事。我们从抗战一开始就决心要打持久战。”

郝柏村接着分析说,打持久战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中国军队需要一个好的根据地;第二,我们要长期抗战,我们要维持一个国际交通线。所以,当年蒋委员长(即蒋介石)为了把日本人由北往南的作战路线转变成由东向西打,就发动了“八一三”上海作战,把日军的主力统统移到上海来了。

据介绍,上海战役整整打了三个月,共有70万国军参加这场战役。

郝柏村总结上海战役的战略意义时说:“第一个打出我们一个持久抗战的信心。光在上海就打了三个月,那全国那么大,打三年、三十年我们都可以打。第二呢,上海有租界。国际人可以看到。原来国际人认为中国同日本打,大概打不了几天。可是上海我们就打了三个月。国际人认为蒋委员长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还是行,得到国际的同情。第三就是我讲的,争取了14个月的时间。我们把该迁到四川和云南的迁过去。所以,把日本的三个月解决中国的战略打破了。”

郝柏村表示,最早提出持久抗战的蒋百里是中国近代史上“了不起的军事学家”。

时光网3月21日曾发表题为《揭秘中国军神蒋百里: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策略》的报导。

据这篇报导,蒋百里生于1882年,是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本名叫蒋方震,字百里,笔名飞生,晚年号澹宁。蒋百里从小禀赋超群,所读诗文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

抗日战争打响后,当时住在上海的蒋百里对自己的家人说“现在打仗了,我是军人,我也要上战场”。于是,他开着自己的汽车到南京去,向当时驻南京的国民政府报告,要把汽车捐给国家,他本人则要求上前线带兵抗日。但国民政府安排他担任陆军大学的代校长。

1937年初,蒋百里撰写了一部题为《国防论》的新书。在这本书中,他阐述的对日战略主要有三点:第一,持久抗战,用空间换时间,等待时局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利用地理条件削弱日军攻势,阻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1937年至1938年,蒋百里到处作报告、演讲,并在报上连续发表文章,被称作“战时的文坛健将”,乃至中国政府抗日政策的“发言人”。而蒋百里所宣讲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成了抗日时期的名言。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于广西宜山,年仅56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惊,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