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20日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是世界上闻名的天朝大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交往都得到充份的发展,文化领域内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几乎同时达到了全面繁荣的时期,成为各自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此时期书法从进入普及、成熟到繁荣兴盛的发展顶峰,在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众派纷呈,书作浩繁,书学鼎盛。
古人造字从图画文字开始,精美绝伦,汉字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史,凝聚着民族智慧。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源汉字而生的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书法之法可谓汉字书写的法度、法则,体现的不是外界的条框束线,而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标准,体现了人们对真理、大道的感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及对“美”本质的追寻。“法”当为书法之生命,无“法度”便无“书法”。
古人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作品表露出来的意韵和美感是书者的心灵迹化,传统文人们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炼就亦成为其身心修养的过程。好的书法作品都有诗歌的意境、图画的绚丽、音乐的和谐、舞蹈的韵律,使人欣赏之后可以善化人心。唐代书法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因唐文化呈现出海纳百川、恢弘壮阔的气势,因此唐代书家亦有着恢弘的胸怀、气度与抱负,其道德人品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无不体现出泱泱大国的盛唐气象。本文试从唐代书法繁荣的原因、艺术风格及成就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书法繁荣的原因
1、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唐代书法发展、繁荣的影响
唐代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全盛时期。这种局面的开创,是由于始于唐太宗及其后的君主关爱百姓、选贤任能、善于纳谏的结果。唐太宗身居高位而谦恭待人,励精图治,不仅是唐代盛世伟业的开创者,更为后世树立了治世的典范。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新唐书﹒食货志》云:“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服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对书法大力提倡,他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倡导人们学习,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称其书法“尽善尽美”,使书法正统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羲之的字飘逸而端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然有仙风道骨,唐太宗广泛征集王羲之的墨迹,并称赞王羲之《兰亭序》“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命欧阳询、褚遂良诸人精心摹得多本。《兰亭序》是王羲之于兰亭修禊,感悟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宇宙之深奥精微,美文妙笔印证到书艺上,“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该书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他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像,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历来被视为神品。
唐太宗设弘文馆,任书法名家为书学博士,专门培养书法人才。《旧唐书》记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全唐诗》卷一记载唐太宗“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读zè)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
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叙书录》云:“(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受其影响,唐代后来的君主亦大多善书,如唐高宗、唐睿宗、唐宣宗等都积极倡导书法。
到唐代书法教育作为制度定下来。在隶属国子监的六所高等学府中,有一所便是“书学”。唐朝科举的六个科目中,书法为其一科,名曰“明书”。朝廷为书法家设立专门的官职,如翰林院设有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三省六部的下属各级机关大部分都设置有专职执掌书法一门的官吏。像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史馆、秘书省等文史类机构,专职书法的官员更多。唐代在人才选拔和录用上又重视书法才能,无论就社会需要还是考试要求都强调“楷法遒美”。这的确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2、文化因素对唐代书法发展、繁荣的影响
唐代儒、佛、道三家并立,唐太宗既尊崇儒学,又扶持道教和佛教。从立国之本来说,儒家文化是基础,是规范社会伦理和人的行为的基本准则,儒家经典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而在思想领域,则是儒、佛、道三家并存,且都达到弘扬的鼎盛时期,使社会维持较高的道德水准。由此可见,唐代思想上开放自由,是唐代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的基础。唐代很多人求仙访道,社会上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佛家思想传播亦规模空前,佛经翻译、传播数量巨大,《资治通鉴》记述佛教的影响在唐代“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
受传统文化影响,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多带有出入三教的特点。儒、佛、道三家无不教人向善,遵循宇宙规律,追求“天人合一”,因此文人中有的既有儒家的君子人格,又有道家的仙风道骨;有的依佛法修炼。如贺知章亦儒亦道,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善书,授国子四门博士,官至秘书监,为道辞官归里,受到皇帝赠诗、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其著名书法作品有《孝经》《龙瑞宫记》等,《述书赋》称其书“落笔精绝,芳词寡俦(读chóu),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就。”诗、文、书、画兼工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笃志奉佛”,每天退朝回府,便静心诵读佛经,并向周围人劝善。《旧唐书》称其“书画特臻其妙”,《述书赋》称其“诗入《国风》,笔超神迹”。
唐代诗歌亦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与书法艺术形式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完美程度也是空前未有的。唐代诗人善书、书家善诗,诗人之多、书家之众,都是空前的,一人而兼诗人书家双重身份者比比皆是。如“诗仙”李白,《书诀》云其大字得陶隐居梁昭明之法,而雄逸秀丽、飘飘然有仙气,一如其豪放、俊逸的诗风。《宣和书谱》称其“字画尤飘逸,乃知自不特以诗名也”。“诗圣”杜甫,《书史会要》称其楷隶行草无不工,他的“书贵瘦硬方通神”说被后人尊为一条书法美学原则。白居易书风高雅,清朗潇洒,具有“笔势翩翩”的艺术特点。此外,刘禹锡、柳宗元、孟浩然、常建、韦庄等都是同时在诗歌和书法两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有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诗人,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诗文妙古今,《全唐诗》里都有他们的作品。如草书家张旭好寻仙访道,常栖身于山水五湖云霞,在《山中留客》诗中写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构思新颖,富含哲理:空山幽谷,云烟缥缈……那是怎样的意境,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入云深处”四字,更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思,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描绘出云山之美及更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的文人不胜枚举,状元及第的卢肇,《书史会要》云:“肇以文翰知名海内,而工于书札”。在武将中书家也不乏其人,官至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妙极丹青,画作超绝,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常结合佛道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烟霞缥渺之境;在用笔方面,善书隶草,法度谨严、笔力刚劲,气势飘逸。在僧道中书家也很多,如道士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工于书法,其书韵度不凡,清远古雅;司马承祯善书,皇帝曾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道士吴筠、钟离权,僧人怀素、怀仁、寒山、高闲、辨才等人书法也很出色。那时书法在民间也很普及,如许多抄写佛道经典的人,抄经须有恭虔之心,以工整的楷书,书写过程中受到经文潜移默化的影响,笔力凝练稳重,有的颇具功力,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
在书法领域,儒、佛、道三家思想不仅丰富了书法的题材和内涵,而且直接促进了书者思想境界的提升,书作或风格高古、或朴素自然、或天真率意、或法度谨严;追求“道法自然”、“禀天而自强”的境界美;书中蕴含的作者宁静淡远的心境,空明澄净之美,包容万物的精神,都是从这里来的。
二、唐代书法艺术风格
清代书法理论家梁巘(读yǎn)在《承晋斋积闻录》中提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说法,是指书法特征在不同时代各有千秋。所谓“唐人尚法”,是指唐朝的书法艺术一如盛唐气象,重视法度,堂堂正正。
书法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书写的法度即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和要求,是一种规矩,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法的美学观要求书法创作要纳气韵于法度,融形质于神采,从而达到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无论是用笔、结构和布局谋篇以及格调,都形成一种基本的创作规则和方法。卓越的书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纵笔所如,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唐代各种书体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法度严谨、博大精深的境界。楷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随着科举在唐代的制度化,善楷书成为“身、言、书、判”的四条选士标准之一,楷书也随着社会需要的背景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地法备体严,成为当时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之一,是文人士子必须掌握的书写技艺。唐代楷书堪为后世楷书的典范之作,留给后人丰碑巨制。
在唐太宗的影响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初唐四家”,他们的楷书风格都是以王羲之笔势、笔法为基础,又兼融汉魏碑文之法,提倡“冲和之美”“尽善尽美”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开“唐书尚法”之先河。盛唐时期,以颜真卿为代表颜体楷书“正而不拘、庄而不险、博大精深、雄逸豪迈”的风格,形成为正统,把唐代书法的“尚法”艺术风格推向顶峰,《广川书跋》评“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柳公权的楷书雄秀挺拔,法度完备,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唐代楷法的集大成者。
唐代行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其书看似无序,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其书不越度,处处都能体现出书法艺术所必不可少的规矩与法度,是在熟练掌握技法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唐代隶篆能承秦汉之遗法,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风格。
因此,唐人各种书体皆笔法精熟,中正淳厚,大气雄浑。唐文化的全面繁荣,大量佛道经典的誊抄,并且题写碑文、寺庙宫观名等;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书写;科举考试和官吏考核时在题材、技法等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这些均要求必须遵照法度,这也为“尚法”书风的流行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其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唐代冯承素临摹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维基百科)
三、唐代书法艺术的成就
汉字丰富的书体和多元的书写形式,尤其是各种书体法度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美,充份体现出传统文化底蕴的丰富和深厚。楷书朴实厚重,行书神采飞动,篆书圆转浑厚以及隶书雄阔严整,几大书体形式变化多样,艺术表达美轮美奂,妙不可言。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家最多的一个朝代,名家法帖很多是后人临摹的样本,人们不仅学习书家们点画、章法的精巧,更能感受到其胸襟和气质。书法的历史不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笔墨纸砚流淌的是作为文人应具有的翰墨精神。以下举些例子:
1、唐代楷书书家辈出,开一代书风
欧阳询: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其书法学习王羲之,八体兼妙,尤其是他的楷书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碑的特点而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欧阳询为人有风骨,不同流俗,欧体书法特点法度之严谨,于规矩中见飘逸,骨气劲峭,风神独具,可谓书如其人。他的《皇甫诞碑》《化度寺舍利塔铭》《静思》等历来称名于世,“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史载当时的高丽国曾专门派遣使者来唐,以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可见在当时其声名已远播宇内。其《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字势峭拔,骨硬气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楷书的楷模,享有“楷书之极则”之美誉。他对书法有其独到见解,所撰《传授诀》、《八诀》等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
虞世南:官至秘书监,书法学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善于借鉴前贤风骨,自出机杼、别具一格。其书法运笔秀约典雅,结体婉丽和协,气韵生动。他沉静寡欲,博学多才,平时在政务之暇与唐太宗切磋书法时,常以古代帝王为政之得失,加以规谏,唐太宗称赞他有“五绝”,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碑文长达三千余字,整篇气势连贯,整饬有法,而且运笔生动含蓄,中和静美,得唐太宗赏赐王羲之曾佩戴的“右将军会稽内史”黄银印。他曾奉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另外书写《昭仁寺碑》以及《翰墨帖》《论道帖》等多种,《述书赋》称其“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书断》称其“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容秀出,智勇在焉。”
褚遂良: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学习前代多人,尤其对于王羲之书法精心研究,深得其神韵,并融会汉隶,他能够将各家之长融为一体,其书姿态华美,俯仰有致,章法和谐。唐太宗曾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且无一误断,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足见其对王羲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收藏于内府。其代表作品《雁塔圣教序》,庄重高古,渗透着风韵天成的节奏感。其它著名作品有《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阴符经》等,《唐人书评》中将其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书断》称其“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琐,窅(读yǎo)映春林”。
薛稷: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薛稷好古博雅,“文章学术,名冠时流”;善绘画;工书法,其书学欧、虞、褚等,在学习继承褚遂良笔法和风格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创造,由此形成了他个人融隶入楷,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的书风,人称其“可谓河南公(褚遂良)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杜甫曾见其普赞寺题额三大字,笔势雄健,写《观薛少保书画壁》诗赞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薛稷著名作品有《信行禅师碑》《中岳碑》《佛石迹图传》等,遒劲妍丽,铁画银钩,瘦硬通神,《续书评》称其书法“如风惊苑花,雪惹山柏”,既风姿楚楚,又风骨劲挺。
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一生勤于书艺,广泛学习各种书体,博采众长,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开一代书风,其书在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端正劲美,雄浑苍劲,人称“颜体”。其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他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宽博有气度。其行草书亦刚劲多姿,更挟带金石之气,笔锋转折丰富自然,有冲和淡远之韵,如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称其“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颜真卿为人笃实忠直、临危不惧,他的字也均用正锋,沉着、刚毅,一如其人品。人们感怀他忠烈壮怀的事迹,欧阳修在《集古录》称赞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后人称颜体字“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
柳公权:曾历任三朝侍书,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书法初学王羲之,后从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中汲取了艺术精华,而自立新意、别出一格,世称“柳体”。其书风清劲挺拔,以骨法为尚,兼顾其形,将楷书点画与结构发展至非常规范化的程度。主要作品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行笔善长利用长短、粗细、方圆、俯仰等变化,取得欹(读qī)中求稳、险中求定的效果,使结构错落变化、妙不可言,从笔画之间传出一种坚贞的力量。其书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柳公权做人也和他的字─样,铁骨铮铮。唐穆宗曾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指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后人将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并用“颜筋柳骨”形容二人的书法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颜真卿用笔注重提按和顿挫,显得刚劲雄健;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劲著称。颜筋之美和柳骨之美,成为唐代楷书的审美标准,一是楷书艺术到颜真卿、柳公权已大成;二是颜与柳一样以人格和书艺相结合,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心正笔正”之说,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后人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品,如范仲淹作诔文《祭石曼卿》中说:“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2、唐代行隶篆书体皆有代表书家,佳作纷呈
李邕(读yōng),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善行书,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之感;为人乐善好施,其聪颖和豪爽的性格跃然于笔墨尺幅之中。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杜甫赞其“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韩择木,曾为右散骑常侍,世称“韩常侍”,善隶书,用笔结字方整规矩,风格严正清劲,作品有《祭西岳神告文碑》,《述书赋》称其“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李阳冰,官至集贤院学士,精于篆书, 用笔瘦劲圆活,逸致翩然,其著名作品《缙云县城隍庙碑》是他任缙云县令时于本县城隍庙祈雨有应之后所写。《述书赋》称其篆文:“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因其篆品入神,当时多人求他篆写碑额,以庄严其容,壮大其势。
3、唐代在书法理论方面趋于系统和完善
唐代书法兴盛繁荣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书法理论的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发展几乎与书法创作同步,而且不再局陷于对技法的简单归纳、评价的范围,几乎包括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书家、书体、书品还是创作风格、流派,在唐代的书法理论研究中都趋于系统和完善。不少人不仅是书法艺术家还是书法理论家。在唐代书论撰写者之多,论述体例之丰,阐述内容之深,皆前代之所未有。
唐太宗写的书法理论文章有:《论书》《笔法》《指意》《笔意》等。孙过庭写的《书谱》,从书法史的角度展开论述,内容涉及各种书体的演变及其特征、书法美学等。张怀瓘的《书断》《书品论》对书的产生源流及艺术特征作了介绍和评述,评述历代书家约一百二十人,史料宏富,提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上至后汉赵壹《非草书》、晋王羲之论书,下至唐代诸家论著,内容十分丰富。徐浩的《古迹记》记录了书法历史各种故事。唐代对于笔法的研究和论述也达到了新的境界,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虞世南的《书旨述》、颜真卿的《十二意笔法》等,其内容多是在技法上提倡自然中和的精神。
唐代有许多以书法为题材的诗篇,书家、书作乃至书写工具笔、砚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像。如李白的《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他写的赠给李阳冰的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杜甫有《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李潮八分小篆歌》等十多篇诗赞书法,还有李颀的《赠张旭》、高适的《醉后赠张旭》、贾耽的《赋虞书歌》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中国书法历来注重字的气质、神韵,因为文字不仅与民族文化紧密相关,亦是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唐代书法艺术不仅给人们留下一幅幅令人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留下了珍贵无比的精神财富。书家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不体现出其高洁的人品,而崇高的信仰和正信是其成就的关键。从其书中展现出的神采,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之气,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恢弘的盛唐气象与盛唐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新唐书》
2.《旧唐书》
3.《全唐诗》
4.唐•韦述《叙书录》
5.《资治通鉴》
6.唐•窦泉《述书赋》
7.明•丰坊《书诀》
8.北宋《宣和书谱》
9.明《书史会要》
10.南宋•董逌(读yōu)《广川书跋》
11.唐•韦续《唐人书评》
12.唐•吕总《续书评》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