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尹之前,有黄帝感盛衰之惑,辨阴阳之别,与歧伯、雷公、伯高等谈医论道,留下传世巨著《皇帝内经》,又有神农氏炎帝,“宣药疗疾”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出,最后误尝断肠草而死,留下最早的中草药经典《神农本草经》;到伊尹这里,他将各种药物加水煎煮,形成“汤剂”,也留下一本巨著《伊尹汤液经》。
拿一张药方到中药房,换回一包包的草根石头树皮,再拿一个陶罐,打开一包倒进去,加水,熬煮,时间或短或长,离火,滗出汤汁;再加水,煮第二次……捏着鼻子灌下去。汤剂──中药水剂, “汤者,荡也”,汤剂便于药物配伍,见效快捷操作简单。
世世代代全体中国人,将这“汤剂”喝了数千年,伊尹功莫大焉。
伊尹写下的《伊尹汤液经》在宋朝以后就佚失了,后世的代代医家不知道遗憾了多少年。令人意外的是,近些年有一本中医古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被发现,里面竟然附有《伊尹汤液经》的内容,这本书一经整理行世,立刻对中医界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里面还附有一张图《汤液经法图》,以图示的方式,将人体阴阳五行与医药的关系一一道明,图简而意深,据说是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商朝有一个圣贤国相伊尹,撰写了《汤液经》三卷,是药方,共三百六十篇:上等好药是食补益方一百二十篇;中等一般的药是疗疾祛邪的方子,也是一百二十篇;下等的是有毒性的药,是杀虫辟邪的方子,也是一百二十篇,一共三百六十篇。实在是万代医家的规范,苍生护命的宝贝。
却原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食补疗法,竟也是拜伊尹所传,而且还是“上品上药”。
医食一体渗透在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一定听说过这个词的人,不知不觉也在实践着这个概念,花椒、豆蔻、茴香、砂仁、生姜、肉桂等等,中华食材中的各种调料、几乎全都是中药,入于食物,既鲜美又祛病,还能调平人体的寒热温凉。更不用说注重养生的族群,是如何地得益于此。
成汤和伊尹的美食谈,提到过 “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四川的生姜,招摇山的桂皮,加上白芍、甘草、大枣调入酸味和辣味,煮出来的“桂枝汤”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中国南方的普通家庭主妇都会。是典型的医食同源的佳肴,桂枝汤的源流,传说就是伊尹配制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中的。
还有一本医典《针灸甲乙经》,内中写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汉朝末年曾经流行过一种伤寒,全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还多。名医张仲景研究出了特别有效的方子,救了很多的人。《针灸甲乙经》道出张的辩证和方药源于《汤液经》,张仲景举一反三,把伊尹的经典扩为十几卷,用了多有效果。
伊尹自己也有记录,在近年整理出的清华简《汤处于汤丘》里:“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绝肪、滞以粹身,体痊、平;九窍发,明以道心;咽舒、快以恒。汤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
──小臣我善于做食物,烹饪和合。成汤的妻子有莘之女吃了之后,去掉体内多余淤积之物,纯粹其身,身体痊愈,皮肤平滑,九窍舒发;耳聪目明,咽喉长久都很舒畅。成汤亦吃了,说:“真妙啊!此道可以让万民和合吗?”小臣我回答说:“可以。”
君臣的问答很“中国”,可能只有中国人能看懂。
最早的中医治病,药材的采集季节、服药的时辰都有讲究,把人体放在天地的大系统里调节,伊尹和合饮食,使人体达到了阴阳调和。推而广之,“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群也可以达到阴阳平衡,天人也就合一了,万民也能合和了。
自古医家朝拜的殿堂三皇庙,伊尹赫然在位,是历代中医膜拜的医圣之一。
参考文献:
1.《医说:卷一原医》
2.《汉书‧艺文志》
3.《针灸甲乙经》
4.《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