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馨恬:章教授,您觉得美国现在的“左派”“右派”之争继续演化下去的话,结果会怎么样?
章天亮:世界上很多冲突的发生都是“理念”之争,就包括过去的宗教战争都是。到底是你说的对,还是别的宗教说的对,都是这种理念之争。其实现在美国的“左右”之争也是理念之争,就是在传统的价值观和所谓这种自由的背离传统的价值观,这两个之间的争斗。我其实对于结果从来都不太在意的,因为我觉得结果是掌握在神的手中,而不在人的手中。我比较在意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进程中,我作为一个媒体的特约嘉宾,或者是我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我是不是有勇气讲出我的话。如果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我没有勇气讲出我自己的话,那我会很后悔。
关键的时候,其实不管人怎么做,最后都是神在做,而不是人来做,最后能够把撒旦打败的,那一定是神。而且我相信这个结果是定下来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在这期间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所以说美国“左右之争”怎么样,这个结果我觉得如果再过100年,我只是随便这么说一下,再过100年、再过200年,等对人的考验过去之后,人一定会回归传统,最后一定会是神的那个“理念”在人世间会占上风的。
那么关键就在于,每一个人在这期间是怎么选择的。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采访,就包括大纪元、新唐人、希望之声,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敢讲这些话,能够让更多人听到这个话,我觉得这是极为可贵的。因为从很多华人媒体上你根本就听不到这些话的。当我们讲这些话的时候,真话有的时候是很难听的,而且真话听起来好像是很刺耳,好像很政治不正确。但是当你真正讲出这些话的时候,我非常有信心,你会发现你的听众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当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有道德的媒体的时候,他对这个媒体有信任度的时候,他会看你的媒体,你的媒体的观众群就会大,当然观众群大了会相应带来经济效益的。你的听众多,当然就是大家觉得广告效果好,大家会给你广告等等,这个其实也是一种福分,就是你敢讲真话会给你带来福分。
馨恬:讲到在美国的华人,其实很多人是不喜欢“左派”理念的,因为他们传统的观念就跟“左派”不太相合,而且很多中国大陆来的移民,他们是亲身经历过“极左”政策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所以他们并不喜欢美国现在出现的一些左倾的现象,尤其是碰到一些跟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像加州的SCA-5、种族优惠政策影响到他们子女上大学。但是如果讲起中共,就好像会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他们又会去维护它,那给人感觉是有些矛盾,他们到底是不是反对“左派”理念?
章天亮:人只有跳出个人利益的时候,他才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跳出个人利益,才能够有一个真正的从道德上做评判的东西。所以,他们得看类似于这样的分析共产主义理念的这种书,建议他们看一下,比如说《九评共产党》或者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是显性的共产党,他就说自己是共产党了,在西方他说自己是什么党,它实际上搞的是共产党的那一套。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这些政策是不道德的政策,你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做选择,就是你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态度,对西方的“左派”是什么态度,其实他应该保持一致的,当你不保持一致,实际上你的判断标准已经是分裂了。所以,人只有在了解了真相之后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这就是我想给听众朋友建议的。有机会看一看“神韵”的演出,研究一下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法轮功没有被共产党打垮这个社会现象,研究一下比如说《九评共产党》或者读一读《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这本书,我想很多人过去判断不了,所以对这个事情还不清楚,但是我想看了这些东西就应该清楚了。
馨恬:那如果就像您讲到的,这些华人一方面是反对美国的“左派”政策,而且去抗争,另外一方面他们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客观地去判断的话,您觉得他们最终能够争取到他们想要的政策或者说是权益吗?
章天亮:共产主义如果要是一直这么渗透下去,美国会越来越“左转”。如果你不知道中共其实比美国的“左派”更加邪恶的话,那我觉得你等于是没有把邪恶的源头关掉,反而就是在一些枝节上感觉。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一个大坝,那个大坝不是拦在那个源头上,把那个洪水挡住,而是在某一个分支上建一个小的坝,然后希望把支流的水拦住,但是那个从高而下倾泻而下的洪水,最后会导致支流的水越涨越高,早晚会有一天把你在支流上建的大坝冲垮。
我说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共产主义在全球扩张,其实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源头,所以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其它别的国家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为什么现在很多美国人他对中国抱有好感,那就是因为共产党做了一个“骗局”,一个经济的“骗局”。美国的“左派”好像得到了一个什么真理一样,说要实行中共的这种制度,所以如果你不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美国的“左派”,等于是本末倒置了,对这样的人我只能建议说你看一看我刚才提到的那几本书。
馨恬:历史文化学者章天亮教授这次的专访系列到这里就结束了,他讲的内容非常多,非常有深度,可以说是学贯中西、纵论古今,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全文完)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