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敏:海航之谜 十八大前有过的“解密”

就在20天前的外媒采访中,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还曾如此表示:“公司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但自信能够处理好,并能于今年内继续得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不过现实是大大小小银行集体停贷,而且唯恐受拖累的还有与海航有着股权合作的地方政府。

例如安徽省芜湖市,在此挂牌的“皖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三方共同出资设立:天津渤海租赁有限公司(55%)、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33%)、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该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非省会城市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深圳特区除外)。而天津渤海租赁及其母体海航集团,也与芜湖官方一起拿下了全国第18张金融租赁牌照。

公开资料显示,皖江金融租赁获银监会批准于2011年12月31日成立,换言之距今7年前应有相关的新闻报导。以下是根据当时一篇报导重点摘录的部分内容。

据报导,金融租赁公司属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一张金融租赁牌照绝非易事,除了要满足严苛的资质条件,还必须通过银监会复杂的审批程式。可见此前已有的17家金融租赁公司,大多是由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企业发起成立的。

那么全国第18家金融租赁公司,如何落户芜湖?芜湖又如何找上海航一个航空公司(天津渤海租赁只是由商务部监管的租赁公司,非金融企业)?

据报导,2010年年初,安徽省推出产业转移区域规划,时任安徽省长王三运带队进京轮番拜会各部门,商讨规划相关的扶持政策,其中也包括银监会,也包括开办一家金融租赁公司,也获得批准。

据报导,时任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在参会后,率先起草材料并将可行性报告交到了王三运手上,于是金融租赁公司落户芜湖。

问题是芜湖本是一个连民航机场都没有的城市,最初和海航并无往来,如何连上线?

据报导,媒介是2010年获批并落户在芜湖的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寻找合作伙伴时找上海航,而海航被“发现”,是因为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是中西部地区第二只获得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大型产业投资基金,而第一只在重庆,合作伙伴就是海航。2010年8月,海航和重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定,商定了包括金融、地产、航空、商业等的一揽子合作。

上述内容来源,是大陆媒体《南方周末》2011年12月专题报导“解密海航”的其中一篇“海航VS地方政府:金融租赁,地方融资新样本”。

上述两名官员,陈树隆2016年11月落马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王三运2017年7月在甘肃任上退休后被查。

然而就2011年“解密海航”专题报导,可知陆媒对海航的关注能追溯到十八大之前,而报导内容显示并非泛泛的关注,且其所触及的资本操作“黑箱”,似乎又应验这句话:过去的历史有现在发生的事。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