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6月21日讯】夏至是中华24节气中的第10个,是夏季的第4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2018年的夏至交于6月21日18时07分(北京时间)。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这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是阳气最旺盛的一天,此后阳盛极而阴生。历书《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三候
《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古人把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麋与鹿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鼓翼而鸣。唐诗有句:“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便是描写此时。
夏至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一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植物首先感知到了阴气。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夏季的中期生长,故名半夏。 所以说:三候半夏生。
夏至风俗–六月六 晒龙衣
夏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也有很多夏至的节俗。
中国民间有俗语说:“六月六,士晒书,女晒衣,农禳田”。人们相信黄历六月初六这天,阳光最具消毒作用,所晒物品不会起霉,不会遭虫蛀。这一天,农家还盛行做(酒)曲,因为在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别酸,味道特别醇美。
各地也赋予六月初六这天活动不同的叫法,在徐州地区六月六叫“曝阳节” ,连云港叫“亮宝” ,扬州叫 “晒龙袍” ,镇江地区叫“晒红绿” ,在苏南地区叫“晒霉”。
夏至食俗—吃夏至面
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饮食主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过于寒凉。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南方人会吃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主。
无锡地区是夏至吃馄饨,早晨吃麦粥,取混沌和合之意。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养生—午后小憩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在此时节,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
太极图上,夏至所对应时间为一日的午时(11点~1点),此时阳中一点阴开始萌生,所以午时的小憩或静坐有助于阴生阳降,心肾相交。在夏至当日的午时小憩,与自然大道相应,养心安神颇有功效。
生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帮助防暑度夏。(Pixabay)。
夏至养生—食姜
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胜过医生开药方”、“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夏季暑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生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可帮助我们防暑度夏。
夏至养生—清凉清淡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
广东地区,人们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传统的甜品。另外建议,夏天食物以清淡为主。
夏至养生—清心寡欲
除饮食上注意养生,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排除心中烦念。保持心情的平和与愉悦。
夏至日的咏怀诗歌
古往今来,季节的变化,往往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或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于夏至的到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吟咏。
唐朝宰相权德舆《夏至日作》写道:“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整首诗开阖自如,平实凝炼,准确地传达了夏至的特点。诗人冷静客观的描述与自然时序无任的交替相契合。言简意丰,颇堪玩味。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中说:“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其诗写景抒情,娓娓道来,诗人在节气之日,追忆故人,缅怀昔日的壮年岁月,难掩惆怅之情。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宋代,范成大)。这首《夏至》,记述了夏至祭神祭祖之时,晚辈陪着长辈祭祀祖先,祈求丰年;老辈伴着小辈嬉戏玩乐的景象。而当时敬老、尊老的社会风气,也令今人称羡。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