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唐伯虎“一失足成千古笑”

文/宋宝蓝

明朝时期,桃花庵下住着一位才子,自诩为桃花仙人。尽管世人都笑他举止疯癫,他却笑世人看不透人间尘寰。这位才子历经人生沉浮,终是选择回归自然,以花为朋、以酒为友,过着淡然闲适的归隐生活。他就是唐寅

唐寅,字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据祝允明在《唐子畏墓志并铭》中所述,唐伯虎小时候读书用功,几乎足不出户。

弘治十一年,唐伯虎参加乡试,高中解元,名震江南。当时,江阴有一位富家子弟叫徐经,此人也颇有才学。徐经原本与唐伯虎并无交集,只因钦慕他的才华,甘愿出资带着伯虎一起前往京城参加大考。徐经随行还带着几名歌艺伶人,每日跟随伯虎驰骋于都市。京城公卿仰慕伯虎才学,竞相造访他。二人行事高调,难免招人嫉恨。

弘治十二年(1499)二月会试开考,朝廷钦定大学士程敏政、李东阳为主考官。考过二场之后(注:会试共考三场),有仇恨富家子弟之人上奏朝廷,指有主考官徇私泄题。《明孝宗实录》记载,会试完毕后,朝臣华昶(音厂)弹劾程敏政泄题给徐经、唐伯虎。朝廷交由另一主考官李东阳复阅试卷,发现程敏政批阅的录取试卷中,并无徐经与唐伯虎。于是朝廷下旨,将华昶、徐经、唐伯虎送交锦衣卫审讯。

此案几经波折,最终裁定,主考官程敏政革职归乡,华昶以弹劾不实之罪调任南京。徐经、唐伯虎被罢黜功名,唐伯虎遭贬谪派发浙江充吏役。《明孝宗实录》载:“盖当时有谋代其(程敏政)位者,唆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至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之。”有朝臣想夺程敏政官位,于是教唆华昶弹劾,构成大狱,以致程大人罢官回乡,愤恨而死。知道内情的人都为程大人抱不平。

事后,唐伯虎撰《与文徵明书》回忆狱中所遭刑讯,自述:“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洟泗横集。”对于他,牢狱之苦或许还不算什么,此后伯虎遭遇的身心羞辱,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回到家乡,周遭人士都视他为“不齿之士”。不管人们是否知道实情,只要提起唐伯虎,都是举指唾骂,羞辱他,视他犹如仇敌。从此,伯虎不愿出仕,绝意仕途。

明朝杨仪于《明良记》记载,唐伯虎功名被废,曾作诗感叹:“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一次失误竟成为千古笑柄,再回首时,已是老态龙钟,暮景残光。后来,这句诗被人稍作改动,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谚语,即“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褚人获于《隋唐演义》第六十五回,引用此句:“谚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不要说男子处逆境,有怨天尤人,即使妇人亦多嗟叹。一日之间,就有无穷怨尤,总是难与人说的。”清朝魏子安所着《花月痕》第二十五回,书生韦痴珠也曾引用此句表达一番感慨。

唐伯虎这句诗“一失足成千古笑”,成为众所周知的谚语“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字之差,“笑”在人世蹉跎,世事无常,颇有自嘲之意;“恨”在身陷逆境,或怨天尤人,或犹自嗟叹。一笑,一恨,胸襟不同,各有千秋。

只这一句诗,就有几多玩味之处。再追溯伯虎诗中“失足”一语变迁,时间跨越更是遥远。

“失足”出自《礼记.表记》。原文为“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思是,君子在众人面前,不失去进退的节度,不失去矜庄的仪容,不失口于人(指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容貌带着足够的威严,仪表足以使人心生敬畏,言论足以使人信服。人心有所忌戒,自然不敢擅自妄为。

孔子所说的“失足”是指举止不够庄重的意思。从春秋至明朝,时间跨度将近二千年。“失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增添、引申了意义,或指人误入歧途,身陷堕落;或指人在命运漩涡中,犯下严重过错,以致于难以回头。

唐伯虎受科场舞弊案牵连,从人人仰慕的才子,经刑狱后,沦落为举国非议的“不齿之士”,前后天壤之别的境遇,着实令人堪怜。一声感叹:“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那满腔浓烈的不羁之才,自嘲与悲愤交加之心灵冲击,又是否真能道尽?@*#

参考资料:
《明史》卷286
《明孝宗实录》卷148、卷149、卷151
《礼记正义》卷54《表记第三十二》
《四友斋丛说》卷15
《唐子畏墓志并铭》
《吴县志》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