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12月08日讯】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金管会)银行局12月6日表示,台湾有11家银行跨境联合贷款(联贷)一家中企案,惊传踩雷,总曝险额达新台币51亿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随着中国债务违约情况加速恶化,引发系统性金融风暴概率剧增,台湾整体银行业对中国曝险金额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该案恐怕只是冲击台湾金融系统之冰山一角。
曝险是指一般的投资都有某种程度的风险,一旦投资了,你就曝露在该风险下,称之为曝险(risk exposure)。
台湾计有16家银行赴中国大陆设立分行、子行,截至9月底已有24家分行、7家支行、5家子行,及子银行之分行分支45家开业。
据报导,中国国企“上海国储能源”联贷4亿美元案,10月、11月两个月未还款。由于欠款余额高达90%,参与这个联贷案的台湾银行业者,包括6家民营、5家公营银行,其中不乏大型金控旗下银行,明年1月可能因该案违约满三个月需提列逾期放款比率与亏损等。
“上海国储能源”联合贷款案参贷银行包括港澳中及欧系等共有23家,台湾11家银行未收回的贷款额占总欠款余额的三到四成。
上海国储授信案的担保人为母公司“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2018年即传出美元债违约,出现债务危机。两家企业负责人均为朱宁。金融业者正彻查朱宁挂负责人的其它联贷案违约风险。
中国国储能源集团过去国企光环罩身,但2018年5月11日未能偿还3.5亿美元债券本金,连锁效应将冲击2021和2022年到期共6.55亿美元的债券,总计逾10亿美元债务。
台银行业对中国曝险金额逾4,000亿人民币
据台湾金管会公布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为止,台湾整体银行业对中国曝险金额为新台币1.7316万亿元,换算起来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占净值比重的49%(曝险金额为分子、投放净值为分母)。若加上保险业与证券期货业曝险的640亿人民币,台湾金融业对大陆总曝险额约计4,640亿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台湾银行业对香港曝险的2,350亿人民币。
所谓“对中国曝险”指的是,台湾银行在中国分行或OBU(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对中国进行放款、投资及同业资金拆借的总额。若从个别银行来看,富邦银行对中国曝险占净值比重达72%(曝险金额1,289亿台币、约300亿人民币);中国信托银行也有71%(曝险额1,962亿台币、约合454亿人民币)。接着依序是凯基银行68%、上海商银67%、永丰银行64%,兆丰银行以及高雄银行,对中曝险占净值比重也同样为62%。
台湾有国泰金控、中信金控和富邦金控等三大金控集团,据《镜周刊》报导,富邦金控是最早登陆、也是最集中投资中国市场的台湾金融集团。仅投资华一银行、厦门银行、港基银行(后改为香港富邦银行)和哈尔滨银行等四家银行,投资总额达新台币653亿元,约合人民币151亿元。
台湾富邦集团投资中国大陆地雷四伏
中国近来除了经济迅猛下行之外,中共当局还大力整肃财阀系统,“明天系”创办人肖建华旗下资产也陆续被国资企业接手,令一向积极布局中国版图的富邦金控风险遽增。
富邦集团所投资的哈尔滨银行与厦门银行,原为“明天系”直接掌控。富邦2008年投资120亿台币、约28亿人民币,持有厦门银行19.95%股权,2014年以22.4亿港元持有哈尔滨银行7.03%股权。
对照富邦在2014年以每股2.9港元的承销价认购来看,截至上周五12月6日收盘为止,哈尔滨银行收盘价仅剩下1.51港元。换句话说,五年多来投资亏损了48%。
“明天系”创建人肖建华2017年被中共当局由香港带回中国大陆接受调查之后,至今音讯全无。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上述两家银行外,富邦投资中企因而曝险尚有下列业务:
• 投资大连万达7.75亿港元,如今该集团股票已遭下市。
• 持有由北大方正主导的“方正富邦基金”股份33.3%,而北大方正日前爆出债券违约20亿人民币,海外债券200亿人民币也可能跳票。据报导,北大方正举债规模达已高达3000亿人民币。该集团今年6月负债率就已高达82.74%。
• 投资手机游戏开发的蓝港互动22.4亿港元,该公司仅今年第三季度就亏损16亿人民币。
• 与厦门政府合资的富邦产险,富邦持有80%股份, 9年来亏损了7.63亿人民币。
• 投资与“明天系”往来密切的康健国际医疗2.55亿港元,和持有康宏环球金融股份29.98%。两家企业自2017年股票就被停牌,资金冻结。
哈尔滨银行因“国进民退”大批股权转移给官方企业后,11月18日富邦还宣布认购阿里巴巴返港挂牌的5亿美元投资案。有分析称这是富邦不得已向北京当局表态输诚,冀望能巩固自身在中国的庞大投资。
台湾智库执行委员赖怡忠在谈到台籍金融业者在中国曝险问题时表示,两岸经贸联系既广且深,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日趋严峻,一旦有爆雷发生冲击台湾境内金融体系可能性大增。特别是富邦这类大型金控机构,不论是到中国开分行或参与合资、并购当地银行,他敦促台湾主管的金管会应该及早介入了解,以防患于未然。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