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学术研究质疑中共的经济宣传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Milton Ezrati 撰文/原泉编译

新的学术研究对中共政府有关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发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与中共关于中国经济已经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过美国的描述相反,由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席琳‧安东宁(Celine Antonin)和西蒙‧布内尔(Simon Bunel)撰写的题为《创造性破坏的力量》(The Power of Creative Destruction)的长篇研究报告认为,中共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通过采用和模仿其它国家的创新来发展经济,尽管有一些领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太空探索和武器开发,但还没有进入最后的发展阶段,即在技术和发展的前沿进行自我创新。

这篇报告是关于大体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限于中国,报告建立在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的著作之上。熊彼特是第一位将经济发展描述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的经济学家,“创造性破坏”即“创新”破坏了旧的生产方式,但通过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新产业,促进了增长和繁荣。对熊彼特和这些研究人员来说,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知识的扩散是这个过程的核心,但经济要真正创新,就必须鼓励研发、保护知识产权,让创新者有动力。要想创新,必须进一步防止现有生产方式和公司利用政治和其它手段阻止新方式的自然倾向。

通过这个角度,他们审视了经济史上的一些争论以及当前的问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来自于对发展中经济体,如何向经济领先体趋同的全面研究中产生的。

作者们确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他们所说的“模仿型驱动增长”。当一个欠发达经济体开始模仿那些处于创新前沿的经济体时,就会发展起来。作者们指出,日本、中国、韩国、台湾和其它国家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成功地实现惊人的增长率:

1)引进来自更先进经济体的技术;2)大规模投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培养操作进口技术的劳动力;3)将资金重新分配给关键的投资和研究;以及4)培养管理人才。所有这些国家在不同时期都以这种方式在创造增长和财富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特别是中国。

2019年8月13日,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地标性建筑。(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但模仿型驱动增长只能走这么远。对任何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最难的部分是转向创新型增长。作者们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未能实现这一转型,台湾和韩国则完成了这一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它们克服了韩国财阀的垄断,例如,阻碍新的创新公司入场。

作者们称,中国一直未能实现这一转型,部分原因是其金融行业非常不发达,而且面向的是规模庞大、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政策上的偏袒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也阻碍了中国培养能够实现创新益处的有效管理者。

在这方面,他们引用了《世界管理调查》,认为中国的管理实践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拉丁美洲。由于中国的研发也受政治驱动,而不是流向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收益的地方,因此研发支出大的公司,增长速度并不比研发支出少的公司快。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做法阻碍了创新驱动的增长,而不是向创新驱动转型。

在这方面,一个名为“技术扩散”的案例研究尤其有说服力,该研究由西里尔‧韦吕斯( Cyril Verluise)和安东宁‧贝尔高(Antonin Bergeaud)主导。这项尚未发表的研究追踪了各国历年的专利情况。以基因测序这一关键领域为例,他们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至2019年间,这一领域约70%的专利授予了美国人。

而中国则远远落后,以11%的专利,排名第二。虽然美国的大部分专利申请是在2000年之后开始的,但直到2010年中国才开始。然后,中国开始,也只是开始迎头赶上,到2018年,中国获得该领域约20%的专利。作者们发现,即使是这些专利,也大多来源于他们称之为“种子专利”的基本专利,这些专利在美国和其它地方更早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中国专利都与外国人有关。

所有这些并不表明中国缺乏经济实力,也不表明中国不是美国或任何国家的强大对手。但这些的确表明,北京对其经济和发展能力的描述远超出现实。中国仍然需要西方来推动其经济创新。有朝一日,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但目前尚未达到这一阶段。

原文:Academic Research Questions Beijing’s Propaganda on the Economy’s State of Developmen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米尔顿‧埃兹拉蒂(Milton Ezrati)是《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的特约编辑,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人力资本研究中心的荣誉学者,也是纽约传播公司“Vested”的首席经济学家。他的最新著作是《三十个明天:未来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统计学和我们的生活方式》(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