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2月02日讯】从古至今,趋吉辟邪是一个被人关注的话题。即便在中国大陆,人们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你看那些高门大厦前的神兽,脖颈上的玉珮,房间内各种特殊的饰物,那都是人们在求得这些有着特殊内涵的物品给自己带来平安和吉祥。
在本次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看,上古时期人们找到的只是辟邪用的专用符号。从出土文物看,在部落之间,所使用的辟邪符号也有很大差异。而到了商周时期,辟邪的器物开始具体化、形象化了。
饕餮(龙的一个儿子),它的恶行被先民们发现了,并把它定为邪恶的根源。他们认为,饕餮是蚩尤的恶魂,生性就贪婪凶残,时常吃人,人们都很惧怕它。为了避免被饕餮伤害,人们把它印刻在青铜礼器上。每逢祭祀时,便将镌刻着饕餮的青铜礼器放入火中炙烤,放在煮沸的水面上蒸煮,让其备受折磨,从而不敢再危害人间。
几百年之后,赑屃代替饕餮成为新辟邪之物出现在汉朝。赑屃也是龙子之一,长相类似于龟,只是生有两排尖利的牙齿。它天生喜欢负重。
相传赑屃曾背负着三山五岳,但性格暴躁,肆意翻弄江河湖海,导致苍生受难。后来大禹治水之时收服了赑屃,并命其疏通河道以赎所犯的恶行。当大水被治之后,大禹担心赑屃再次兴风作浪,便用一块通天石碑压住了赑屃,让其无法轻易活动。大概是人们看到了赑屃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表现,并一改从前的恶行。从而把对它的约束和制裁,变成了对它的依赖和信任。到了东汉,赑屃便成为辟邪之物。很多日常用品都是赑屃的造型,比如水壶、炉灶等。人们还将其做成配饰佩戴在身上,以其威武凶猛的形象驱避凶恶之物。
我们看到,先民们在不断的发现和建立新的辟邪之物,让人们感到神在眷顾自己,时刻在保祐着自己,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神兽从内涵上的转变,把人们的眼光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辟邪之物也开始多元化起来。各种各样的有着辟邪功用的器物,源源不断的溶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我们就举几个大家贴的最近的、有代表性的几件东西说起──
铜镜,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相信有效的一种辟邪工具,人们认为所有妖魅在铜镜面前都无所遁形,这个观念延续了几千年。东晋葛洪曾提出,除了人之外所有物体,包括植物、动物、石头等都可以修炼成精,它们跟鬼魅一样可以幻化成人形来迷惑凡人,但却不能在镜子面前伪装。这些妖精鬼怪只要被铜镜照到就会现出原形。于是,铜镜就成为辟邪的器物。中国神传文化中的“照妖镜”,也就由此而生。
在历史的很多角落里都能看到铜镜的身影,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盔甲上,前后有两面铜镜,被称为护心镜。它的用处不仅仅是用来保护自己不被武器所伤,还有一个效用就是避免被妖精鬼魅所害。而铜镜在民间也随处可见,人们习惯把铜镜装置在建筑物的大门顶端,有驱邪镇宅之功用。
不过,不是所有地方摆放铜镜都可以辟邪,据说将铜镜或玻璃镜放在室内不但不辟邪,反而会招来邪灵。因此,人们会在室内摆放另一样辟邪物件──桃木。
桃木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眼中最好的辟邪之物,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到:“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在民间有许多关于桃木辟邪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出自《说邪·续世始》。
传说在东海东少山上住着两位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垒,他们是专门驱赶游魂野鬼回鬼域的神,把守着鬼域大门。只要有鬼魂在夜间出去害人,就会被他们抓住,并用桃木杖抽打,被抽打过的鬼魂会永世不得超生。鬼怪都忌惮两位仙人的桃木杖,见到后便退避三舍。此后,桃木便被民间用来辟邪。
除了神荼、郁垒的传说,桃木辟邪还有其它很多不同说法。有书记载,后羿被桃木棒击杀,死后被封为宗布神。宗布神是专门捕杀恶鬼的仙人,他牵着一只老虎坐在桃树下,负责检验来往的鬼魅,宗布神会指挥老虎吃掉恶鬼。至于为何一定要在桃树之下检验鬼魅,这其中又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夸父追日,渴水而死,他死之后将手杖扔在大地之上,变成一片桃林。方便后人吃桃解渴。夸父象征着强大的征服力量,所以由他手杖幻化出的桃林也有了驱鬼辟邪的作用。
正因为有了这些遥远古老的神的传说,人们才将桃木视为神物,并将桃木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辟邪物件留在身边。在诸多桃木制品里,最著名也是最常被人提及的,莫过于桃木剑。桃木剑常被视为斩妖除魔的法器,百姓将桃木剑悬挂在卧室床头或是正对大门的墙壁上,就可防止妖魔鬼怪侵扰。
民间流传的辟邪方法
除了安置一些辟邪之物外,民间有很多自制的辟邪方法。比如,将斧头作为镇宅的辟邪之物;有些地区的人会用一块红布或黑布包一些朱砂或雄黄戴在脖子上辟邪;也有人会将在茶水里浸泡过的红绳戴在手腕上辟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辟邪方法也千姿百态,不过有一种辟邪方法却是通用的,那就是请佛来辟邪。
除了带有宗教色彩的辟邪方法,还有一种简单而且容易实现的方式。父母将自己佩戴过的东西赠与孩子随身携带,不管是首饰还是皮带、衣服、领带等都可以。据说关系和睦的父母的贴身之物具有盛阳之气,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足以让一切妖魔鬼怪望而却步。不过经常吵架、关系不和的父母的贴身之物反而对孩子有害。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