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出口大跌 分析:加剧通货紧缩风险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8月09日讯】中国7月份出口和进口均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且下滑幅度扩大。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4.5%,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跌幅都超过20%。分析认为,疲弱的出口将使本已脆弱的中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中国海关总署周二(8月8日)发布数据,7月份中国的出口总量大跌14.5%,这是自2020年2月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出口最大的单月跌幅。

其中,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量分别暴跌23%和21%;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量也暴跌21%。

相比之下,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7月却同比大涨52%,显示在俄乌战争及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中俄两国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

不过经济学家指出,中俄两国的贸易量只相当于中美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对俄出口的增加,无法扭转中国整体出口量的下行趋势。

分析认为,全球通胀高企,普遍加息,使西方国家经济缺乏动力;加上疫情后,西方民众已将消费重点从商品转向服务,都促使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

国际事务评论员唐浩:“美联储持续加息和全球多数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导致市场需求疲软,是出口大跌的一项主因。但是地缘政治的对抗导致全球重组供应链、对中国“去风险化”也同时在起著作用。”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出口衰退最多的地区是欧美国家以及澳洲、新西兰,而这些国家都是正在重组供应链的主要国家。

唐浩:“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中国服装、纺织和机械设备的出口下降,反应的是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但是包括半导体、稀土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大跌两位数以上,这说明了国际社会正在把中共挪出高科技供应链之外。简单说,美联储加息、国际性通胀以及中共搞垮对外关系,正是拖垮中国出口经济的‘三驾马车 ’。”

长期以来,外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中共疫情期间严苛的“清零政策”,让外资纷纷撤离;解封后,中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百姓荷包缩水,消费疲弱;如今,出口又大幅下降,令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6月份低迷的CPI、PPI数字,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的现状。

唐浩:“现在7月份进口还在下降,这预告了接下来中国不但消费紧缩、需求紧缩、生产也紧缩,而且很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中国经济走向较长的衰退。”

8月9日,中共统计局将公布7月的生产和消费物价指数。经济学家担心,新数据将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信心,让中国经济陷入一个“弱需求与低价格相互支撑”的恶性循环。

新唐人电视台记者金石纽约采访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