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新唐人2009年10月7日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至今60年的辉煌历程里,在科技上唯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1965年上海的生物化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因为诺贝尔奖只对个人,而当时中共政府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事情果真如此吗?

牛胰岛素其实就是一种蛋白质。在研究生命物质的初期,化学家们注意到有一大类行为很特别的物质-加热后这些物质会从液态变为固态,但不发生可逆行为。常见的就是鸡蛋清。1777年,法国化学家马凯尔称它们为“蛋白性物质”。1839年,荷兰化学家莫尔德正式称它们为“蛋白质”。

自1820年后,化学家们通过不断努力,发现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同的氨基酸分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的。常见的氨基酸有20种左右。

这些不同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蛋白质的呢?194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尔对这个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直到1953年,他终于成功宣布破译了胰岛素的结构。这是第一次弄清楚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子的全部结构。此后,生物化学家们用桑格尔的方法分析了一个又一个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搞清楚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就有可能让氨基酸“各就各位”,合成蛋白质分子。1953年,人工合成了第一个8个氨基酸的小蛋白质-催产素。此后,生物化学家们在蛋白质的合成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1965年,中国的生物化学家们首次合成了51个氨基酸的牛胰岛素,同年,国外也合成了胰岛素。1969年合成了124个氨基酸的核糖核酸酶1970年,合成了188个氨基酸的人类生长激素。

如果把催产素,牛胰岛素等视为一种产品的话,正是由于知道了这些产品的“配方”,我们才有了制造这些产品的可能。因此,那率先发现产品“配方”的人,当然才是诺贝尔奖理所当然的获得者。事实也是这样,195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尔因为破译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转自新浪博客 本文分析不代表新唐人观点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