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梅花的品格

【新唐人2010年1月5日讯】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她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洁的像征和追求的精神目标。梅花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人们所珍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清韵飘香

梅花又称为“报春花”,其形象有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其色分红白及绿,白梅如雪、红梅如霞、绿梅如翠玉﹔另有腊梅色黄,香气浓郁,无不清雅秀丽,天然去雕饰。其树姿苍劲,香飘久远,其芳愈寒愈艳,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生机盎然,向人们昭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梅开在冬春之际,或生长于高山幽谷,或城镇乡村,或皇家花苑,或百姓庭院,无论在何处环境,始终清香依旧,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其单株孤植,可尽呈英姿秀气﹔其成林成片,则如云蒸霞蔚,气象壮观。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其仙姿神韵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宋.王琪《梅》)、“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宋.李子正《减兰十梅》)、“风流无俗韵,恬淡出天姿”(宋.张道洽《梅花》)。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所说的“高标逸韵”,陆游解释说,这个“韵”、这个“格”、这个“标”,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此外,宋代白玉蟾写的“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着烟浓着月,深深笼水浅笼沙”、林逋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颂梅神韵的著名佳作。

二、品性高洁

从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她:

通体清澄、内外俱净,至纯至清,引发了文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咏梅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诗人寄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美,赋予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咏其意志坚强,或吟其君子之风,或颂其节操凝重,历代不绝,意象幽远。如宋代欧阳修写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赞美梅之风骨﹔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写的“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赞美梅之精神。

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梅的相关习俗。古人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蕊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亦有梅开五福之说,梅花的五个花瓣像征五福,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人们还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古人常以“折梅赠远”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勉励,如南北朝时民歌《西洲曲》中写道:“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北朝的陆凯在《赠范晔》中写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与朋友以梅花的品格共勉,并预示着不久春天也即将来到北方。唐代的王维在《杂诗》中写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想像着故乡梅花盛开的美好景致, –

这些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理想和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三、春信使者

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报春的使者,古代诗人常借梅花传达春的消息:“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春” (宋.陈亮《梅花》)、“飞雪落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杨记《少年游》),这些诗句不仅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更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历经风霜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和盎然的生命力量。

古代爱梅的文人多为独具风骨之人,其爱梅咏梅的理由,也正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追求真理,维护道义,高标立世。在这梅花中处处渗透出他们理想中的气质,他们的精神,化作优美的文字,如梅花般散发出传世的芬芳,花中有人,人中有花。如元代的王冕在《墨梅》中写道:“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白梅》中写道:“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陆游在《园中赏梅》中写道:“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历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梅一样品格的人,他们本身就是真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梅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节的像征。

古往今来,梅花被视为高风亮节的楷模,被称为“东风第一枝”。她圣洁、高雅,不畏风霜雨雪,向人们传播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鼓舞着人们去迎接美好春天的到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