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望眼千年 天下粮仓

【新唐人2010年3月20日讯】古代如何看仓储呢?西周时期,《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西周——陇东粮仓

平凉、庆阳习惯上称为陇东,是周朝先人开基立业的肇兴之地。

陇东的储粮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建于地面的,如方形的仓,如圆形的仓,这在《诗经》、《国语》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另一类是窑洞储粮,有对窑洞作一些处理,直接堆放在地下的,也有在窑洞里围成芦苇编成的席囤储粮食的。从古籍记载以及大量出土的陶仓、陶模型,我们可以看到陇东古代对粮食种植和储藏的高度重视。

秦汉——敖仓

从秦开始,实施漕运,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运东方的粮食以实咸阳,转运中心在中那么最大的粮仓——敖仓建于成皋。在楚汉争霸之时,敖仓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史记》的记载,“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但随后“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讲的就是刘邦先下手为强的故事。

西汉定都长安后,每年也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在当时的漕运网络中,敖仓仍很重要。汉武帝宠幸的王夫人,曾请求将其子封到洛阳为王,被汉武帝拒绝,理由就是“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自先帝以来,传不为置王”。

隋唐——洛口仓和含嘉仓

洛口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这首诗,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不久,就下令建都洛阳,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起点,经洛河入黄河,然后分两路开凿,向南终点为余杭(今杭州),向北终点为涿州(今北京),而在大运河初具雏形之时,人们不经意地发现,洛口成了这个庞大水运网的中枢。

因此,在大运河开凿的第二年,隋朝就开始在洛口兴建粮仓。大运河完工后,隋王朝在沿线重要的节点设置了不少粮仓,主要用于中转漕粮。大运河长2000多公里,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河段的流量、含沙量以及河床特点各不相同,不可能依靠同一艘船一次运到,需要转换熟悉不同河段的船只和水工分段运输。因此就需要在沿线节点兴建粮仓,以方便转运。如此一来,运河与粮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漕运系统。

而位于大运河庞大水运网三岔口的洛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洛口仓如一座大容量的水库,各地的漕粮,通过庞大的水运网络,如水流般在这里蓄积﹔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

含嘉仓

唐代初年,洛阳城内出现了一座大粮仓,并逐渐取代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这就是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粮仓——含嘉仓。

含嘉仓不仅是洛阳的粮仓,并且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洛阳以东的租米都先集中在含嘉仓,再陆运至陕州,循河、渭入长安。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二分之一,无疑是天下各大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含嘉仓城位于今洛阳老城区北侧,东西长约600余米,南北长约700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400多个粮窖。现存粮窖口径最大的约18米,深约12米,可藏粮一万数千石(唐朝每石约合60公斤)以上﹔口径最小的约8米,深约6米,可藏粮数千石。唐朝杜佑的《通典》记载,全仓储粮可达五六百万石。

发现含嘉仓时,考古人员以为是八角墓葬。后来看到铭文时,才知道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含嘉仓,另考古工作者震惊的是鼎鼎大名的含嘉仓竟然是地下仓,是窖藏粮食!

含嘉仓的粮窖形制结构十分科学。粮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建造过程是先从地面向下挖成土窖,将窖底夯实,用火烧硬,然后铺一层用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等拌成的混合物作为防潮层,防潮层上再铺一层木板层或木板和草的重叠混合层。

含嘉仓的粮窖既能防潮防火,又能防鼠防盗。唐朝时窖内的谷子可藏9年,稻米可藏5年。160号窖内的谷子至今已有 1300多年了,颗粒还可辨认。经化验,这些炭化谷粒中有机物仍占50.8%。含嘉仓的管理也很科学,大部分窖内都发现了砖刻铭文,记载着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等。

运河——漕运 ——粮仓三者合一,是重要的古代物流系统。

《新唐人首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