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带大家穿越回2000年前,来开箱一个超古早的时空胶囊。里面藏的不是宝石、不是黄金,而是一段会让你刷新三观的历史——一个跟课本上写得完全不一样的秦朝。这可不是一般的文物,而是“国宝级”的神器——云梦秦简!
秦简的惊喜出土现场
云梦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仙境,其实是湖北中部的一个古老小县城。在城郊的火车站附近,有一块低地,叫做睡虎地。1975年冬天,人们在那里挖排水渠时,无意间挖出12座秦朝古墓。墓穴用的青灰泥封得死死的,防水又防空气,结果里面的陪葬品居然保存得超级好!
当第11号墓被打开的那一刻,现场瞬间安静!连心跳声都能听见。因为大家看到了一副骸骨,还有数不过来的竹简!这些竹简长大约二十多厘米、宽不到1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迹清晰得像是今天早上才写上去的,内容还新奇到不行。考古学家看傻了眼,有人直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纸的年代 用竹子当笔记本
秦朝那时候还没发明纸,所以写字都是用竹简来记录。那墓主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爱这些竹简?
他是把这些当作无价之宝在陪葬吗?那上面写了些什么,让考古学家惊为天人呢?
很快,答案揭晓了。墓主人叫“喜”,是秦朝南郡安陆县的一位小官,负责法律相关的工作。他比秦始皇大三岁,在公元前217年过世,当时46岁。他几乎一辈子都活在秦始皇的统治时代,亲眼见证秦国从战国七雄到吞并六国,最后一统天下的整个历史。
喜这人超爱写笔记,简直就是古代部落客。他不只记下自己的工作内容,还像写日记一样,把人生和大事记成一部个人的《编年史》,忠实地记录了大秦那段短暂又辉煌的历史。对考古学家来说,这根本就是打开了一本第一手的历史教科书。
但等等,重点还不在这里。
颠覆你对秦朝的想像
这其中最让人惊艳的是喜的“工作笔记”。里面居然详细记录了当时秦国基层的法律制度。这些竹简一共有1,155枚,总字数超过4万,而其中有612枚,超过一半,内容全都跟法律有关!这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套中国古代法典。而这上面的内容,更是颠覆了我们所有人对秦朝的印象。
为什么呢? 大家都以为秦朝很严苛,动不动就挖坑埋人。但喜的“工作笔记”告诉我们,事情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秦朝法律虽然细节多,但其实很讲理, 更像是“各行各业的操作手册”。
比如《效》这部类似会计法的规定“入禾及发漏仓,必令长吏相杂以见之”,什么意思呢? 就是谷物进出仓库时,主管官员一定要到场见证。这不就像现代的监督机制吗?
其它的行业规矩也是一样,有条有理,让整个国家运作起来超有效率,难怪秦国崛起那么快!
不仅如此,这其中有些法律条文还非常人性化。
像在《封诊式》里就明讲,“治狱,能以书从其言,毋治(笞)谅(掠)而得人请(情)为上;治(笞)谅(掠)为下;有恐为败。”审问犯人时最好不要用刑。能透过对话查清案情,那才是办案高手。动不动就打,那是笨办法。恐吓犯人,那就是失败中的失败。
而且犯人也不是随便可以用刑的,“诘之极而数𫍙,更言不服,其律当治(笞)谅(掠)者,乃治(笞)谅(掠)。”要对犯人动刑,还得是在他多次说谎、翻来覆去改口供,拒不认罪的情况下才行。据说因为刑法过于宽厚,秦朝出现了许多未能破解的案子。
这还没完。秦朝法律不只是对人讲道理,对动植物也是暖心爆表。
《田律》里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春天二月开始不能乱砍山林树木,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挖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抓幼兽、不准掏鸟蛋,甚至连下陷阱都禁止,一直到七月,夏天来临,才解禁。这根本就是古代版的“永续生态守则”!
原因很简单,因为春天是万物繁衍的季节,要给大自然一个喘息的空间,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想不到吧,这种“跟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联合国是到1987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而秦朝人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
怎么样,是不是整个改观了?原来那个在我们印象中“刑法严峻、铁血统治”的秦朝,其实有着一颗温柔又理性的心。透过这些小竹简,我们才发现历史原来比我们想像的更有趣。
更颠覆大家想像的是,从这些秦朝的法律条文里,你竟然能看到, 原来在秦朝,官员是要当榜样的!不是你以为那种爱骂人、爱收钱、一脸“老子最大”的那种。
在一篇叫《为吏之道》的官员行为守则中,讲得超清楚:当官的要怎样?清白正直、待人和气、勤于政事、尊敬贤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正行修身,不能为了发财升官来当官。
不只如此,当官的还得遵守“五大善行”和避免“五大地雷区”。
哪五大善行呢?
1. 忠诚守信、尊重上级(忠信敬上)
2. 为官清廉,不讲别人坏话(清廉毋谤)
3. 办事谨慎、公正有理(举事审当)
4. 乐于行善(喜为善行)
5. 谦虚有礼、懂得谦让(恭敬多让)
再来,还有五个“千万不要做”的坏行为,也列得清清楚楚:
1. 对百姓摆臭脸、傲气冲天(见民倨傲)
2. 心里对朝廷不爽,内心戏一堆(不安其朝)
3. 利用职权捞钱、抢位置、要名声(居官善取)
4. 不听命令爱搞特立独行(受令不偻)
5. 公私不分,老想着怎么给自家人捞好处(安家室忘官府)
那照这种方式选官,出现酷吏的概率到底有多高呢?说来有点出乎意料,在《史记‧酷吏列传》里记载的那些超级严苛的官员,居然没有一个是秦朝出身的!所以啊,大家对于“秦朝暴政”这事,可能真的误会大了喔。
大泽乡起义之谜:真的因为暴政吗?
不过,有人马上跳出来说:“欸欸欸,大秦的灭亡不是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开始的吗?不就是因为秦朝太暴虐了嘛!”
这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两人被派去服役,结果路上碰上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秦律这叫“迟到要砍头”。他们一想,反正横竖都是个死,干脆豁出去起兵造反,说干就干,揭竿而起!
但……这真的是事实吗?
我们翻一下喜的笔记就知道了,实际上根本没“迟到就斩首”这回事。根据《徭律》的记载,要是国家征人服徭役,耽搁了不去的话,最多也就是罚你交两套盔甲。迟到个三到五天?口头训斥一下。六到十天?罚你交个盾牌。超过十天才去?嗯,好吧,再交一套盔甲就行。重点来了——如果是因为下大雨、天气太差走不了,那根本不罚,直接免除这次服役!“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所以按法律来看,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去不了,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陈胜吴广的处境压根不至于会被砍头,最多就是多买几套装备交公而已。那为什么他们还是决定起兵造反?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大家注意一下时间点。
记录秦律的那位“喜”,他活着的时候,正好是秦始皇执政期间,他写下来的是那时候的法律。而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朝堂上已经换人坐啦。那时候掌权的是靠假诏夺位的秦二世,胡亥。
这位胡亥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杀起兄弟姐妹一点都不手软,大臣敢多嘴?也照杀不误,连帮他登上皇位的丞相李斯都没能逃过一死。
他统治期间,百姓被征去劳役的情况比秦始皇时代惨很多,搞得人怨声载道,活都快活不下去。为了控制局势,搞出一套更严的法令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推测起来,“迟到就砍”这种极端做法,八成是秦二世才搞出来的,跟秦始皇无关。
所以说到底,所谓的“秦暴政”,其实是秦二世的锅,秦始皇要是地下有知,大概也要大喊一句:“我真的冤啊!”
还原真相——孟姜女哭长城
咱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让秦始皇背上千古骂名的故事吧,那个流传千年的凄美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故事怎么说的呢?孟姜女千里迢迢给去修长城的老公万杞梁送寒衣,结果人还没见着,就听说丈夫早就病死,被埋在长城底下了。她当场哭得惊天动地,声泪俱下,硬是把八百里长城哭塌了一段,露出一堆白骨。孟姜女居然就在这一堆白骨中间找到了自己丈夫的遗骸,当下就不想活了,一头跳进了海里。
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影响力巨大。现在在秦皇岛还有孟姜女庙,说是她当年跳海的地方。华北一带甚至把她抵达长城的日子,十月初一,定为寒衣节,在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奠死去的亲人。
BUT!这么经典的传说,其实是100%编出来的!
这个故事在历史书上是没有的。孟姜女的原型,其实是春秋时代齐国名将杞梁的妻子。《左传》里有记载说,杞梁战死,他的妻子要求齐侯亲自出面吊唁自己的丈夫。
后来儒家经典《礼记》里面也收录了这个故事,不过稍微做了一点加工,加入了“哭”的元素,说她在路边迎接灵柩,哭得那叫一个悲切。
再后来,到了西汉时期,刘向在他的《烈女传》里干脆开了脑洞,把情节继续加码,说她抱着丈夫的尸骨在城墙下哭了十天,竟把城墙都给哭垮了。她埋了丈夫之后,心灰意冷,一头跳进了淄水。
再往后,人们在敦煌石窟里挖出了隋唐时期的乐府诗《送衣之曲》,这才多了“送寒衣”的剧情。故事愈来愈丰满,但还是没半点秦始皇的事儿。
那秦始皇是什么时候背上锅的呢?
原来这锅,是唐代诗人贯休给他背上的。他写了一首诗叫《杞梁妻》,硬是把故事时间线往后延,弄到了秦朝,还把“城墙”升级成“长城”。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杞梁贞妇啼呜呜……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这么一写,秦始皇当场成了暴君。
从此,孟姜女的故事版本基本定型,秦始皇正式成为控诉对象。
到了元朝,戏剧兴起,这段传说被搬上舞台,变成了经典剧目《寒衣记》。主角也正式被命名为万杞梁和孟姜女。说起来,“孟姜”这名字也不是特定指某个人,春秋时齐为姜姓,所以齐君的长女就叫孟姜,也泛指世族妇女或美貌女子。《诗经》里就有一句叫做“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所以“孟姜女”跟我们现在满大街都在叫的“美女”,是一个意思。
所以说,整个故事都是大家集体创作、慢慢拼凑出来的,和秦始皇还真没啥关系。
真正的长城是怎么修的?
既然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那我们也来聊聊现实版的“修长城”吧。秦始皇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冷血吗?
其实没那么惨。当年修长城的主力是秦国大将蒙恬带的三十万老兵,这些人打仗多年,经验十足。再加上部分流放犯人和征召的民伕,一共几十万人。而且所谓“修长城”主要是把战国时期六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不是从头盖到尾,工程量比你我想像的少多了。整个工程搞了五年就结束了。
那这些人修长城的日子过得如何?
别急,我们翻翻《秦律十八种‧司空》。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人愿意靠劳役来抵债,每干一天工,就能抵八钱。如果吃官府提供的伙食,每天是六钱。当时一钱能买四斤粮,换算下来,每天收入完全够吃穿,还能过得挺体面的。
更人性化的是,如果你没带冬衣,官府还会发衣服,根本不需要千里送寒衣。
所以啊,孟姜女千里送衣纯属戏剧化演出,真实版的修长城,远比传说来得合理和人道。
关于“焚书坑儒”这件事
说到秦始皇的黑料,焚书坑儒也是被骂得最凶的。但很多学者指出,这事也被严重误解了。
“焚书”烧的是那些扰乱视听、搞奇谈怪论的书籍,保留下来的其实是正统经典。“坑儒”更不是针对正经儒生,而是那些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
秦始皇本人对真正的儒生其实是很尊敬的。他曾经召集各家学者辩论治国之道,让他们在宫廷里公开辩论。这其中有儒生跟秦始皇意见不合的,那也没关系,不会受什么惩罚。受秦始皇重用的丞相李斯原来也是法家的一个儒生,写过一个《谏逐客书》批评秦始皇,结果秦始皇不但没惩罚,还采纳了他的建议。
所以真实的历史,有的时候离教科书上写的真的差得太远。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WJZM-F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