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21日讯】集我们要来谈一个有点敏感,却又是每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的话题,那就是跟父母一起同住的选择。当然这有很多种情况,有些人不需要和父母同住,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却不得不和父母同住。对华裔族群来说,和父母一起住,可能有亲情、孝道和义务上的需要。不管如何,本次我想从和父母同住这个角度聊聊美国房地产。
以前的我们还年轻,父母的健康也还可以自如行动。但是,当我们也渐渐进入中老年岁,父母的健康自然更不如从前。以前我们会想要出去闯一闯,尽早脱离爸妈,开创自己的人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回过头来,我们可能会发现,父母还在原地等着我们,他们逐渐需要我们的帮助。
当然,给父母帮助,不一定就是住在一起,有可能是固定的探视、金钱上的支出、各种能力上的帮忙等等。尤其身在美国,父母可能是移民的第一代,对美国社会的各种障碍肯定会比较大,例如医疗服务、各种补助申请、开车交通等等。
在东西方文化,自然都有这种亲情的牵绊,只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我们特别将讲究孝道、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道德和义务,所以这种家庭同住的现象会比其他族裔来得明显。
不过,现代的独立意识比以往的世代都来得强烈,年轻一代多数都会想要有独立的生活,尤其婚后有了家庭、孩子,两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差距很大,饮食、作息、教育和价值观等各种方面都有落差,如果要住在一起,或许会面临极大的居住考验。
所以,不管是本来就和父母住在一起,考虑搬出去;或是已经在外居住,考虑搬回来,两种情况的人可能都很烦恼,到底该怎么做决定。在你们做出决定之前,以下我们就来看看美国有多少人和父母居住,在不同年纪、不同族裔都有不同的比例。

现在美国有多少人和父母同住?
根据2024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约57%的18–24岁年轻人与父母同住,没有意外这是最大比例的群体;约18%的25–34岁成年人住在父母家,这个年纪的群体,比例瞬间下降,不难理解多数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要外出工作,所以多数都搬出家独立生活。
到了35岁以上,和父母同住的比例更少了,只剩下5.9%,换句话,100位35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仅有约6位与父母同住。其实在35岁以上的年龄段,数据已经没有提供精确的分龄,直到65岁以上,比例几乎是零,因为父母一般都已经过世了。因此,从数据看来,美国人尤其到成年以后,仅有非常少的比例和父母同住,即便到了父母比较年长的时候,比例还是很低。
在从族裔来看,根据2021年皮尤研究的数据显示,约29%的25–29岁的亚裔成年人与父母同住,远高于白人同年龄层的18%。没有意外,亚裔拥有最高的比例,等等我们再来分析背后的原因。
在西班牙裔、拉丁裔,约26%–28%的25–29岁族群与父母同住。可能的原因是,拉丁裔的家庭向心力较强,传统文化支持多代共居;加上家庭收入中位数可能略低,也促进合住的情况。
再看到非裔美国人,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亦偏高,但略低于亚裔与拉丁裔,该年龄段约24%的成年人与父母同住。白人是与父母同住比例最低的族裔,只有约18%–20%,传统上白人较重视独立生活,所以离家年龄相对较早。
为何要和父母一起住?
为何和父母同住?研究中指出三个主因是,一、文化价值观:亚洲与拉丁文化中,多代同堂是常态或被视为孝顺的表现;二、经济因素:族裔间的薪资与财富差异也影响搬离家庭的能力;三、居住地区:居住在高房价地区,如加州、纽约市的少数族裔,更可能与父母同住,否则单独居住的成本太高昂。
其实现在高房价时代,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也有升高,尤其在疫情之后,通胀严重、生活成本问题和健康问题,导致和父母同住增加,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没有那么羞于见人,相较数十年前有显着的增涨。在美国1960年代,仅约有7%– 11%的成年人和父母同住。
和父母同住 在现代还有几个优点:
1. 节省金钱:这有多个方面,其一是房租支出降低,可省下住房、水电、网路等生活成本,有助于储蓄、还债、投资或为购屋准备首期。另外一方面,现代的长照机构的费用越来越高,许多家庭其实负担不起,如果子女愿意负担起照顾责任,对两代人来说确实会省下大笔资金。
2. 家庭支持:父母和子女可获得情感支持与生活照应,如生病、工作压力时的慰藉。若生了孩子,祖父母更能帮忙照顾,增进祖孙情之外,也节省托育费用。
3. 照顾父母:便于就近照顾年迈的父母,减少他们孤单、就医不便等问题。通常多代同堂就是一种孝道的展现,或家庭凝聚力的表现。
4. 文化传承与情感连结:促进与长辈的交流与文化价值观的传承,特别对亚裔、拉丁裔族群来说很重要。
为何不和父母一起住?
和父母一同居住,固然很好,但还是有许多“不愿意”的原因:
1. 缺乏隐私与个人空间:两代人的生活习惯差距很大,容易造成摩擦。年轻一代难以有自己的社交、恋爱或休息的空间。
2. 代际冲突:在教育观念、理财、作息或饮食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冲突。尤其当双方都是成年人,对“谁当家作主”常有模糊地带。如果有了孩子,年轻一代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肯定会不同于上一代,特别是在西方长大的孩子,相对华人文化成长起来的上一代,在各方面的差异都极大。如果想要住在一起,双方都要有很清楚的认知,和可以妥协的空间。
3. 降低独立性:同住也可能导致孩子延后独立思考,与生活能力的建立。尤其在西方文化中,有时将与父母同住视为“未脱离父母”,可能会被同事嘲笑。
另外,对美国华裔而言,要不要与父母同住,更有以下一些常见的困扰:
1. 文化价值冲突:孝道与个人自由的拉扯,在传统华人文化中,“与父母同住、照顾父母”被视为孝顺。然而,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成年后独立自主是普遍预期,与父母同住经常被视为“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表现。所以,华裔子女常处于这两种价值观之间,可能产生内疚或矛盾的心理。
2. 私生活受限:华人父母常有较强的参与或控制欲望,可能会干涉子女的饮食、交友、甚至职涯选择。华裔子女即使成年后,仍与父母同住,也常被父母“视为小孩”,导致缺乏完整自主权。在华人家庭中,成年子女还让父母照顾、准备三餐的情况非常普遍,父母也热衷于此。相反,如果子女不愿意被父母照顾,还可能被当作不孝顺的表现。
3. 婚姻或亲密关系受影响:与父母同住可能让谈恋爱、结婚或建立自己的家庭空间变得困难,尤其若父母不愿放手或过度干涉,都会导致孩子婚姻受到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确是有道理。不过,过度关心,不敢让孩子放手飞,不可否认也是一大问题。
和父母住有哪些适合的房型和社区
经过以上的考虑,如果您打算和父母一起住,或者和自己的儿女同住,这时候有几种房型会非常适合两代人或三代人同住,毕竟有好的住宅条件,在客观条件上,更能避免一些生活上的摩擦。
1.双主卧设计:父母与子女各自有完整主卧与卫浴,避免共用造成不便。2.一楼卧房或套房:适合年长者行动不便,无需上下楼梯。3.独立出入口或ADU(附属住宅单位):保障双方出入隐私。
4.开放或封闭式厨房:视家庭习惯与饮食调整,假如以父母下厨为主,或许可以考虑中式的封闭厨房。5.充足的公共空间:例如双客厅、家庭娱乐室、宽敞餐厅,让彼此都有适当的休闲。6.可扩充空间:如果房产有可地下室、阁楼、或后院能增建ADU都是非常理想的,以便日后想要打造另一个活动空间,或居住的弹性。
对于外部环境来说,社区的选择也很重要,尤其有疾病在身父母,最好选择靠近医疗机构,方便就医或处理紧急的健康问题。还有交通问题,是否靠近高速公路、公共运输,让老年人容易购物、自由外出方便。
治安也是要好好考虑的因素,尤其是老人白天常留家中,治安良好格外重要。像是前阵子,某些社区经常有专门针对华裔年长者下手的罪犯,抢走钱包、车子,甚至暴力攻击等,都令人感到忧心。
还有社区的友善程度也要考量,是否有老人中心、公园、步道等休闲设施,让老人随时可以到户外运动、散步也非常重要。
和父母住有哪些税务优惠?
最后,我们来看看在政府的政策方面,有些能对年长者提供更多的优惠。例如在加州2021年正式实施19号提案,对年满55岁以上的屋主提供税收优惠,在他们选择搬家后,仍可携带原房屋的低税基(Assessed Value)到新房产。
过去这项税务优惠,仅限于加州部分县市、而且只能搬一次家,现在19号法案全加州适用,可搬家最多三次,也不再限制新房产的房价是否同价或更便宜,但如果新房价比原房产价格更高,也只要补缴差额税。
对想与父母同住的人来说,会让老年父母愿意搬家,而不用担心房产税暴增,是鼓励代际同住的重大政策之一。
此外,联邦层级对照顾年长父母也有一些税务优惠,比如可将父母列为受扶养人,享有税额抵免与税务级距调整;支付的医疗费用、照护支出也可以选择抵扣,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