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直播:从状元被拒看中美教育差异

【新唐人2010年7月17日讯】热点互动直播(504):从中国状元被拒看中美教育差异

美国名校重视学生内在特质 而非奖状头衔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栏目热线直播节目。今年北京的高考状元李泰伯申请了11所美国名校都被拒绝,这件事在华人社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和分析,李泰伯也不得已的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说明。

从这件事情看,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体制有什么不同?另外,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差异?今天《热点互动》的直播节目中,欢迎您打我们的热线号码646-519-2879。我们首先来看一段相关的新闻。

(影片播放)

在人大附中,李泰伯有太多的头衔:班长、学生会主席、校模拟联合国主席、三次全国数学竞赛冠军。7月1日以后发展成为党员,这次又成了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他是典型的中国式优秀生。

被人大附中公认为“德能勤绩”的李泰伯,申请美国包括斯坦福、哈佛等11所名校却惨遭滑铁卢,这件事引起了北京人大附中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界很大的震撼与回响。

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站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考场状元”并没有成为“职场状元”。

李泰伯的校友陈九在博客中表示,李泰伯的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的工作经历都是官方行为,他的社会活动都在官方背景之下。

北京学美留学公司执行长张恒瑞表示,东方人重视各种头衔和洋洋洒洒的奖状或经历,但对美国名校来说,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美国名校对非自然、看得出人工作业痕迹者通常都不会录取,即使学科成绩满分也是。

网友“飞翔天空”说,天朝的教育模式和美帝的教育模式当然有很大差距,天朝的教育要为政治让步,美帝的教育是完全开放的自由式教育。状元,无非就是能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些答案来作题的机器罢了。

据《长江日报》6月12日报导,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周济曾经担任教育部部长,他曾向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海春表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发展得好的,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有一个标准口号:听话,出活。

“听话,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听进去;出活,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

(播放结束)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从中国高考状元被拒 看中美教育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大学的录取标准上有什么不同?教育上有什么样的差异?欢迎您打我们的热线号码646-519-2879,提出您的问题或者和我们的嘉宾讨论,或者您也可以通过skype和我们联系,skype的地址是RDHD2008。

首先向各位介绍现场的两位来宾,这一位奚磊女士是公关专家,奚磊女士在美国上了三所大学,第一所是在印地安纳的Ball State University(博尔州立大学),之后大概过了一个半学期。

奚磊:过了3季,一年不到。

主持人:一年不到,然后转到麻州的Wellesley College(卫斯理学院),我们知道克林顿的夫人Hillary Clinton(希拉里)还有当时的宋美龄,她们都是在这个学校毕业的。之后,又转到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以她是横跨了美国的普通大学、文科大学还有理科大学。我们另外一位嘉宾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陈志飞先生。

李泰伯申请了11所学校然后被拒,他在博客上也进行了分析,很多人对他进行分析,他自己也分析。我想您们都看了,那您们在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吗?

陈志飞:我觉得李泰伯写的博客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感觉到他讲出了自己比较真诚的感受,所以说这个孩子从智商、天分还有情商方面,我觉得都是很不错的。但是通篇看来,他很多都是在讲“我、我、我”,“自己、自己”,可是这本身就犯了报考美国大学的一个大忌。

因为美国学校挑人的时候,如果我理解对的话,它主要在考查你这个人对社会有什么想法,你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你不能老囿于我自己这一个圈子“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做”,这方面我觉得是我第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

另外,这小小年纪的李泰伯,他行文做事感觉很有中共体制内干部的风范,显得很坦承但是也很油滑。你看他说到最后等于把责任全部推到了美方,好像什么该做的我都做了,但是美国还是不接受我,责任全在于他们,而且我所犯的错误都是技术性的。最后还是誓死捍卫了一下高考理科状元的金字招牌。

这块状元的金字招牌对中国教育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状元在中国就代表着你是金字塔尖上的一个不凡者,但他如果是金字塔尖上的一份子,在美国11个大学、名校都没被接受的话,那说明这个金字塔的构成,它的结构、它的原理可能就要受到质疑。

奚磊:我看了他在博客上自己的写的那一段,我是觉得其实这个孩子也挺不容易的。你想他也就是17、18岁,现在承担着这么多人的关注,这个压力也是可想而知。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刚刚要涉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其实他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可能非常优秀,方方面面确实像刚才我们看到的短片那样,各方面是很优秀,但是我觉得他在自己的博客里,他其实分析了5个内因,有一点我觉得他说的是非常对的,他说他可能是过于全面的展现自己,他说,一两个闪光点,远胜于几百个闪光点。其实我觉得这个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一个人他不能什么都好,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条,所以他们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他要找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点,这个学生他不可能有几百个闪光点,也许他只要把自己的两、三个闪光点显示出来,就足以被录取了。

陈志飞:这让我想到人们在评车子,因为我比较喜欢汽车。大家知道丰田佳美(Toyota Camry)不是豪华车,丰田佳美的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是它没有缺点,丰田佳美车没有缺点它就没有性格。

咱们大家都知道,在国内有很多人在开佳美车,它的评价确实是非常高的。但是美国评价这个车是什么呢?bland太平淡了,没有特点,很难让人喜欢它。你要说奔驰、BMW其实有很多缺点,BMW你经常要去修而且又贵,你很难保养,可是很多人就是喜欢它。你说佳美这个车它有什么缺点,按它那个价格来说没有缺点,可是喜欢的人少。

奚磊:这让我想起当初我在Wellesley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管国际学生事务的主任曾经跟我们几个中国学生说,他说我们每年都收到来自中国的成百上千的申请表,这些学生都非常优秀,成绩出色,推荐信都非常棒,各方面的才能也都很丰富,可是我没有办法录取。为什么?他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我们不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所以我们最后就都不录取,因为我根本就看不出他的个人特性是什么。

主持人:对,您说到推荐信,我就听说过好几个这样的故事,比如说他跟老师、教授或者是他认识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或者有权威的人都很熟悉,那人对他也比较了解,说你给我写封推荐信,那在国内的话,大家都已经很熟悉很了解,肯定写的非常好,把你最好的优点都表现出来,甚至有一些可能你不一定具备的他也给你写出来。

但是在美国写推荐信,有的时候是比较出乎意料的,他并不一定把他写得那么好,可能有的时候说在这方面我不太了解,但是我了解他的另一方面。我不知道您们二位有没有过让人写推荐信的经历?

陈志飞:我有,我在美国也转了两所学校,都是私立名校,因为我现在这个专业比较实际一些,不然我原来那个做得更酷,然后我还拉关系,跟那个系主任说您给我写一下。那是个韩国人,我还跟他讨论《三国演义》,都是他比较高兴的,还跟他一块吃饭。

后来我让他写推荐信,他还留了份让我看,好像这是比较专业的做法,让你看一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一看他写的完全就是客观的,比如他说你这个人读的东西比较多,历史知识比较丰富,因为我给他说《三国演义》,他不讲我在我的专业方面有什么造诣,因为他没法了解,他是别系的系主任。我当时大吃一惊,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来说,我跟你感情有投资,你得给我写个好话什么的,但在这个地方他根本就没有这样做。

我想从李泰伯这个事件来看,中国的硬式制度就像日本的汽车公司一样,它铸造了一种制度来逼着美国系统给它设计,让你喜欢它,但是你可以看出它人为的凿斧痕迹很多,因为这就像咨询公司,有枪手可以帮你做这些事情。就跟丰田公司针对美国大众设计它的车一样,这种车没有性格,但是实际上它还不是豪华车,真正的豪华车它是有性格的。

主持人:我觉得可能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比如说像车,丰田佳美的设计就是大众型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丰田佳美基本上没有什么毛病,你不用修你也不用太管它,然后很安全,而且以性能价格来比,刚才您说是最好的。但要涉及你的申请来说,我想那可能就不一样,因为像刚才奚磊女士谈到的,可能美国人是要看你是不是表达一个真实的自己,你是不是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对方,如果你都做到那么好,那么出色,没有任何缺点的话……

陈志飞:我觉得是这样,美国大学,尤其名校它要教一个人stand out,什么叫stand out?就是阴阳理论嘛,你这方面stand out,比如说你是个科学巨才,你像爱因斯坦,那你情商可能就会差一些,你不可能什么都好,你如果什么都好的话,你就不会stand out,我不知道我说明白这个阴阳理论了吗?

主持人:您怎么看呢?

奚磊:我觉得是这样,中国人对人才的概念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概念,觉得,啊,这样的人是人才,各方面都很优秀,成绩很好,怎么样怎么样。可是西方人对人才的概念,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他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人才,只不过你怎么给他提供一个环境,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在那方面发展,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人才,所以这个跟中国的教育是有本质上的差别。中国就说OK,人才是这样,然后大家都去套那个,就往那儿走。西方人不是,所以那些名校它招人,那个孩子、那个学生在某方面有特别突出的特点,他在这方面遥遥领先别人,那我们就在这方面让他发展。然后我觉得美国这些常春藤名校……

主持人:一会儿我们会谈到这一点,我们现在有一位观众朋友在线上,我们接一位观众朋友的电话,加州旧金山蒋先生的电话,蒋先生您好。

蒋先生:你好。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说,我记得一个朋友前一阵子告诉我,钱学森去世之前,总理去看他,他就说了,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一直培养不出人才来,要想办法解决啊。总理回去以后呢就把好几个大学的校长、书记叫来,大家讨论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怎么样去解决?后来他们讨论了以后,给总理一个报告,意思说是党的领导不够深入基层,不够具体到下面,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以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后来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我想温总理看了这个报告以后心里怎么想,我在这里不方便去揣测,这是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呢,我就想到奥巴马,他怎么大学毕业以后,哈佛大学毕业后到社会基层去服务,然后很辛苦的一路走上来,选了总统,对国家做了不小的贡献。尤其你看他做了几个很大的,比如金融管制条例,还有医疗也有一个很大的条文出来对不对?接下来恐怕还要出现一个关于移民的东西。这都是美国这个教育体制出现了这样的人才,他们敢说敢做,敢于对社会作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构想。

所以中国这个体制确实是出问题,今天我在电脑上看到了一个什么准博士、一个中科院的人,他就讲什么科研,他退出这个东西。这篇文章好像在“文学城”或者什么上面,你们可以上去看一下。这篇文章讲到了,中国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买了很多西方的材料去搞研究什么的,最后就是为西方打了工,培养不出什么人才,问题在哪里,你们去看看这篇文章,我看了以后真的很心痛。

主持人:好,谢谢蒋先生。各位观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从中国状元被拒 看中美教育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大学录取有什么样的不同标准,中国和美国在人才的概念上有什么不一样?另外,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差异?如果您有兴趣的话,欢迎您打我们的热线号码646-519-2879。

刚才陈教授谈到说李泰伯最后写了这样一个东西,他想捍卫一下高考状元这块金字招牌,很有意思的是他最后并没有选择中国任何大学,比如他这样的状元他完全可以选择清华大学,我想清华大学肯定会录取他的,甚至中国任何理工大学都会把他录取的。他为什么最后选择香港的学校,而且他的同学中至少有三十个人都上美国大学呢?

陈志飞:因为这是很明确的,中国人有这么个共识,中国大学没有一所是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你拿亚洲周刊杂志对比一下亚洲名牌大学的话,清华大学、北大在中国大陆是最好的大学,是远远排在后面的。亚洲地区最好的大学是东京大学,这是大家知道的,下面是台湾大学,其实都是日据时候建立的帝国大学,而日本这个学校实力很强。然后是香港的几所大学,最近上的比较快的是香港科技大学,老牌的话就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些在各种实力上、声望上都远远超过中国大陆大学的,这是国人皆知的事实,是不能抹煞的。

而且李泰伯本人,我没有说他用这种行为来捍卫中国大陆的一流大学,我没有这样讲。因为他已经报考了美国大学,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认可美国或者中国大陆以外的大学教育制度的质量是高于中国大陆大学的。

我觉得他在博文中讲到一加一等于二,在哈佛是如此,在清华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小小少年,我不想妄加评论,我觉得他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因为他也不清楚是不是能被香港大学录取。那么像你刚才讲的,他起码能被清华或者北大录取,这是他起码能保证进去的,这样的话可以维护一些脸面,这说明他想维护一下这个金字招牌,是有这么个意义和动机。

奚磊:你看这个题目挺有意思:北京理科状元被美国11所名校拒绝。问题就出在这几个字“理科状元”。你说在美国一个17岁的高中毕业生哪分什么文科理科?他就是一个高中生,甚至到了大学也不见得分文科理科,然后还要再弄一个状元,在美国也不会说北京市就这个人第一了。

陈志飞:而且我觉得他是理科状元,实际上说明他在文字功底上,尤其英文功底还要差一些,他博文中也讲到了。

主持人:那这不一定,有的人的确是全才,有的人虽然学了理工科,但他的文字基础一点儿也不差。

陈志飞:是,比如我们那个时候的人经常是这样,我们那时候重理轻文,文科班就一点点,我讲过,做体操时就这么一溜二十个人,别人每个班都八十多个人,他那几个像是遗弃儿,非常难受。他自己的博文中也提到了,他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CR(Critical Reading)是丢了分了,他丢了很多分。

主持人:他写作也丢了分了。

陈志飞:他写作也丢了分,为什么?在中国这种环境底下,如果你学理科你要应对很多的符号,你要应对很多定理,你考试要出色,你没有很多时间来培养这样的能力,对男孩子是这样,所以女生在这方面客观来讲要出色一些。他的境遇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前两年比较有名的留美学生,就是王千源女士,她应该说是女孩儿,不应该说是女士,她是从青岛一个重点中学出来的,在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读书,她出事情的经过大家都知道,她为了藏族的一些权益、自由问题,在这方面挺身而出,捍卫他们的权利。

主持人:她是说为什么不以对话的方式,而要以……

陈志飞:的确是这样,她出了这事以后,好多人就说,她在中国根本不是优等生,也不是青岛市的高考状元,她是青岛市重点中学中,不显山不显水的一个学生,怎么会被杜克录取呢?我刚看到11所李泰伯申请的学校中,其中就有杜克,杜克为什么不录取他?而他报的学校非常广,有哈佛、杜克、MIT、也有在麻省跟你们学校差不多的William College(威廉姆斯学院),如果你中国高考状元,一个学校说不,可以,二个学校说不,也可以,如果11个学校都说不,那就说明美国名校集体向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说不。

他们为什能接受王千源?我觉得王千源的勇气,王千源面对那么多人的唾骂,她体现出的镇静,体现这种有原则的精神,我在李泰伯的博文里头我没有看到。

奚磊:我想说,实际上刚才陈教授也提到,中国人往往注重理工科,可是美国的教育是重文不重理的,确实上是这样,比如讲我们当时大学毕业的时候,美国华尔街那些公司、投行,它都是到最好学校招,它最喜欢什么样人?学什么哲学,学法国文学,学什么妇女研究,它对学什么电脑、物理、化学的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它觉得你学文科的人,你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你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后我派你出去跟我的客户打交道做生意,你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可是你整天学电脑,学物理,它就觉得你是缺点儿什么了。

陈志飞:据我了解,现在中国学理工科男孩子还是大多数,重女轻男在中国还是很普遍的。因为我读的也是工科的一个名校。然后我对你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认可的,但中国为什么培养那么多的理工科人才,大部分男孩都学理工科?是因为政府背后有它的考虑,因为学理工的,像你刚刚讲的,他的思想比较狭隘,那么管理起来比较容易。

前段时间我看书看到一个苏联任美国长达30年的大使,他名字叫做多勃雷宁,他明确提到了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就有个传统,在工程师中挑选人才做外交专家,苏联是不专门培养外交人才的,他们就从工程师中挑选,因为他们觉得工程师更容易忠于党,忠于他的国家,比较容易管理,因为他在工作中是被操控的,中国人的讲法是被操控的一个螺丝钉,不容易有意念想法,不会产生像王千源这样的人。

主持人:好,我们有好几位观众朋友已在线上等候多时了,我们接一下纽约吴女士电话,吴女士您好,纽约吴女士请讲。

吴女士:你好,我想问城巿大学这位教授,这个状元考美国学校,他有没有考过FAT?

主持人:考过,还有别的问题吗?

吴女士:他什么时候参加,他同时又参加高考吗?

主持人:对,也参加了高考。

吴女士:也参加高考?我不相信一个学校也不录取,他假如真正好,美国会收的。

主持人:好,谢谢吴女士,我们现在再接下一位新泽西州高先生,高先生您好!

高先生:您好,两位主持人好,嘉宾好。我想谈一下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中国旧的科举式教育大概在150年前已经废掉了。我想谈谈,有一位教育学家,譬如说李叔同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音乐家、国学家、教育学家,最后成了弘一法师,也是宗教学家。他有一句名言我觉得很重要,叫“德、育、智”,“德”是道德的德、“育”是教育的育、“智”是智慧的智。他这三个字呢,在我原来在海外读过的学校,就成了这个民族的座右铭,叫“德、育、智”。

我想谈谈中国的教育制度,从硬件和软件它都没有办法跟国外的比,那是不是国外的教育就适于中国的?我经常说自由民主主义是外来文化,同样的,马克斯主义也是外来文化。中国有自己的教育伦理道德,就是所谓的德、育、智。德教育才能蕴育出智慧来。

我想文科、理科不要谈那么多,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曾经考过一科,人家说,看你这科考试,你无疑是天才,看你另外一科考试,怀疑你智商是不是健全?因为我考的是零分,但我是special program,他们给我全奖,这是我20年前的亲身经验。

就说,人主要是看你的道德,我非常同意女士评论员奚磊的说法,就是文科、理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世界上你有没有一个从小培养的道德观念,这是中国人要去思维的,也是世界人要去思维的,谢谢!

主持人:谢谢高先生,那我们再请下一位,明尼苏达州潘先生的电话,潘先生您好!明尼苏达州潘先生请讲。

潘先生:我只是想提醒一下主持人,这个学生又是学生会主席,然后又是学生党员,我觉得这样的人,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学生会主席是什么操守,我觉得他不是智力有问题就是良心有问题。第二、他的申请书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全才,从程序上、道德上他也有问题,就说他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明尼苏达州的潘先生,我们再接下一位休士顿王先生的电话。王先生您好!

王先生:您好,我就想直言不讳地讲几句,这个孩子有可能是很出色的,但是他是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的一个牺牲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现在对移民也好对学生也好,只要是共产党国家出来的,管制得特别严格。为什么?他们就是恐怖主义啊,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周围有好几个,他都觉得自个儿了不起,自己是共产党员,什么这个书记那个什么……,在整体例行审查当中,现在七年、八年了都没有下来。我就只说一句话,他是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的牺牲品!就这样。

主持人:好!谢谢王先生!那我们再接下一位芝加哥的丁先生。丁先生您好!

丁先生:安娜主播好,奚磊女士好,还有陈志飞先生好。你们那边纽约已经很晚了,这个话题很单纯,中国状元被拒,很简单。我们都同意了,只要退共产党就不会再被拒了,这他没有做到。因为自从1971年年底开始,美国与共产党逐步建立官方外交,全是逢场作戏。实际上美国政府心理还很反共,还支持台湾爱台湾的,它绝对不准一名共产党员留在校园内,以免将来破坏美国的国防安全,这很简单,退出共产党他不就进去了吗?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丁先生。各位观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从中国状元被拒 看中美教育的差异”,欢迎打我们的热线号码646-519-2879。我们首先请奚磊女士来回应一下刚才观众朋友们的看法。

奚磊:我刚才听到有一位高先生提到,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我想讲一下,美国这些高等教育也是很注重德的。咱们举个例子吧,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大陆考试有很多学生作弊的问题,老师也没有办法,家长也没有办法。但在美国的大学里你知道怎么考试吗?公开的,同样一门课的学生在那个礼拜里面,他想哪天考自己决定,换句话说,这门课咱们是同班同学,你是昨天考我是后天考,根本不是在同一天考,如果互相之间没有诚信,题目老早就泄出去了。

实际上这套系统几百年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它的关键是它对学生这个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而学生也把自己的诚信,对自己专业学习的诚信,对同学的诚信,对学校的诚信放在首位,所以他才能做到这样。这一点在中国大陆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主持人:您说的这点对我们很多国内的人来说,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不可相信,譬如我是今天考,我已经考完了,你明天考,也许我们两个好朋友,我可能已经把题目告诉你了,反正后考的人可能有一些便宜吧。

奚磊:我觉得没有问题。像我们那时考试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好朋友先考,我会问他怎么样啊?难不难啊?他会告诉我他觉得还可以,他会告诉我考试的感受,但他绝对不会告诉我考什么题目,我也绝对不会问他。你都羞于开口问他,嗳,哪些题目你告诉我。你没有办法,那种教育,你觉得做人堂堂正正,诚信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比分数还重要。你如果在你同学面前开口,把题目告诉我,你会觉得你从此再也不会被别人看得起,你在这社会就是个失败的人。所以这就是它这个社会道德基石存在,它才有这种诚信在,在这点上它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主持人:它是如何让孩子能够变成这样,如果要去问人家题目,就有非常羞耻的感觉呢?

奚磊:我那时刚从中国大陆来,没有太多时间,其实我开始时是很想问的。

主持人:您来到美国是哪一年呢?

奚磊:我是高中毕业来的。

主持人:那就是80年代。

奚磊:但是当你进入这个社会以后,你就发现它对道德的要求,对诚信的要求,使得你必须放弃你在中国大陆那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否则你不会被这主流社会所接受。所以很自然的,你就不会去问人这些问题,你也不会自己去告诉别人,那个题目怎么样,你就融入了这个社会。

陈志飞:实际上美国教育制度有个鲜明的特色,美国的教育的基础永远是文理,哈佛大学这样世界有名的大学,它的本科教育的基础也是文理。像奚磊女士刚才讲的,到三年级之前其实是不分专业的。那么你要读什么书呢?你要读中国式的所谓圣贤之书,那就是构成西方文明的希腊或古罗马文化的书籍,比如亚理斯多德、柏拉图的书籍。我估计奚磊女士可能也读了不少,我有些美国朋友主要也是读这些书。刚才奚磊女士也谈到了,大公司、大企业对这些人才其实是非常看重的,它并不认为你急功近利去搞计算机,读个金融它就特别欣赏你。

主持人:他们看重的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你拥有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他看你最多的是你的为人。

陈志飞:看你有没有这种精神,因为公司里需要有人来负责任,需要有人来承担很多的义务,他从这方面来挑选人。我也认识很多人他们是文科背景,他们在高盛银行做事,有的就是英文专业或者之后读了法学院,所以很多人觉得高盛整天就是算数,其实不是的,他们很多都是文科背景的人。从美国总统来看的话,美国总统现在还没有一位是由工程师担任的,那我们看我们中国的政府,9个政治局常委全都是工科的人士。

从教育制度来看,我不像奚磊女士说的那么绝对,说文科一定大于理科,但我有一个女儿我肯定不会让她去学工科的。可是有一点,我自己是工科出身,我觉得文科在很多方面的确给人创造力,各方面给你更多的机会,这点我觉得是无庸置疑的。那么美国在这方面是非常注意的,它的教育基础是文理,这是中国很多学生都不知道的。

说到李泰伯只报了一所类似像中国传统的私塾、读圣贤书的学校,那就是William College,但William College可能看他的申请书不够真诚,圣贤之书读的还不够,才把他拒绝了。

主持人:刚才还有一些观众朋友的观点,您要不要回应一下?

陈志飞:刚才几个观众的反馈,我觉得总而言之,他们谈到李泰伯所谓中共的政治背景,好像是让美国方面感到不太高兴。我觉得实际上李泰伯是不是党员可能美国的学校也无从知道,而且很多党员也堂而皇之的进入美国领土,可能美国的胸怀也能容纳。

主持人:他只要不说是,美国就假设你不是。

陈志飞:对,美国的胸怀有这么大,关键问题是说他在这个制度底下如鱼得水混得这么好,潜移默化的话,他的申请材料肯定反映出只有中共的特性才能做出来的行为,比如我把自己表达得“伟大、光荣、正确”。你看他的伟大体现在他是个完人,他又是学生会的主席,我不想十几岁的孩子这么刻板,他是个状元,他是学生会主席、联合国什么模拟秘书长、这个状元、那个东西,他是伟大的,他也是光荣的,他有那么多头衔,他也是无比正确的。你从博客上看出来,他没有错,是美国拒绝了他这个人才,所以他完全符合“伟、光、正”这个准则,但“伟、光、正”在美国是不受欢迎的。

主持人:刚才还有一个人谈到了美国的价值,就说美国是反共产党的,只要你是共产党国家出来的,它的管制就比较严。不知道奚磊女士您这么多年求学和在美国的经历,有没有这种体会呢?

奚磊:其实我觉得一般的美国人对什么是共产党,他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我是同意刚才陈教授的说法,实际上这些大学可能未必知道这个学生是党员还是不是党员,但是美国人如果知道他是党员,一定会觉得非常难以接受,因为17岁的孩子,甚至他高一就申请入党,那时才多大?可能15岁,15、6岁怎么会想到要入共产党?这一点如果学校知道的话,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主持人:在中国来说,那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

陈志飞:你想你17岁,可能在美国连驾照都没有,但你已经参加了奥巴马竞选智囊成员……

主持人:我就想问一下奚磊女士,为什么美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呢?在中国就好像司空见惯,你能成为一个学生党员,大家都觉得那对你今后的仕途也好,工作也好,尤其是找公务员这种政府机构的工作,那绝对是一个加分的东西,为什么美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呢?

奚磊:刚才讲人才、人才,我自己有新的理解。我觉得人才他首先是人,你是一个人,是个完整的人,你是在这个社会里,跟社会有关系、有责任的这么一个“人”,你才是一个“才”。所以他把人看得更重,这个孩子在这个社会里他想做什么,他喜欢什么,对什么有爱好,他想往哪方面发展,或在这个社会他想尽什么义务,他觉得这是一个人会想得比较多的。他不会小小年纪就想有个外交倾向,当然也许也有这样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这样子的。

如果是那样的孩子,他一定会在作个人介绍的时候,把这个变成他非常主要的特点:我就想当共产党的头儿,我为什么喜欢共产党,我小小年纪就想为共产主义奋斗。也可以,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个特点在你的个人介绍里说得非常清楚,让人家觉得这也是一个“才”,是怎么样的才咱们不知道,但是是一个才。而他没有,所以人家就觉得有点儿闹不明白这孩子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在美国人来说,他这些会让他们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是吗?

奚磊:就是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人。

主持人:一个真实的人。

奚磊:因为他们要看的是真实的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才,那连一个人都拼凑不出来,这是个什么样的才?对美国人来说,他就糊涂了,看不明白。

主持人:我们再接几位观众朋友的电话,第一位是旧金山的蒋先生,蒋先生您好。

蒋先生:您好,我满同意刚才王先生讲的一些话,他是一个政治体制下的牺牲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们非常年幼,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况是怎么样。我来美国十多年,在这里生活时间长了以后才知道,西方社会、文明世界把共产党看成是一个暴力犯罪集团,而这些孩子他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一会儿入党、入团。我从文革一路过来的,小时候也看到过这个过程。所以美国这些大学都拒绝他们,很有可能他就是填了学生会主席啊,或者是什么共产党员,那他们当然是不会接受的,所以不接受肯定原因就在这方面。

还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两位来宾听说过没有?我在网上看到过杨振宁博士曾经说了一句话,这是几个月前我看到的文章,他说希望中国一百年以后,能出现一两个世界一流的大学。这话我想了好几天,为什么他说“百年以后”,不知道你们两位是怎么想的?我的感慨很多,因为时间有限,我不能多说嘛!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蒋先生。那我们再接下一位纽约王先生的电话,王先生您好。

王先生:大家好,主持人好,两位嘉宾好。我说中外的文化本来就有差异,大致而言,东方人是右脑的文化,是一种象征的思想,如易经文化,东方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西方人是左脑文化,它是逻辑性的思想,西方人是“知之为知之,是知也;不知为不知,不知也”的一种思想。

用数学来作比喻,一个像正数,另外一个像负数,有了正负这两种数字以后,才能周全的运作,才有全方位功能,思想才有全新的性能,这样的人才不会有偏见,才能循正道替人类创造福源。我也可以这样讲,东方人重“道德”,而西方人通常是重“德道”,所以是有一点相反的。然而我想将来文化的趋势是中道至上的,所以任何明智之士应该注重双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主持人:好,谢谢王先生。那我们再接下一位纽约杨女士的电话,杨女士您好。

杨女士:我就是想说两句,在我印象中,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入党的人必须18周岁,现在是不是退党的人太多了,什么岁数都能收啊,什么样的人都能收啦,共产党现在不需要什么党纲党章了吧?没别的,我就说那么两句。

主持人:好,谢谢杨女士。那我们再接下一位新泽西州高先生的电话,高先生您好。

高先生:听完这个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刚刚奚磊女士说什么叫“人”、什么叫“才”;我想到什么叫“德”,什么叫“智”,而且我还在想一个问题,中国人到底自己有没有对于“德”和“智”、“人”和“才”的解释,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谈到中国有15亿人口,中国又是个古老的国家,从孔夫子开始,从老子开始就是一个重德的国家,而现在这种道德的沦丧,包括小孩子他们的诚信问题,刚才奚磊女士也讲了。我的儿子在马里兰高中,他们高中出了8个得诺贝尔奖的人,一个高中可以出7、8个得诺贝尔奖的人,但他们并不觉得这高中有什么好,他们还天天在批评那个高中。所以我觉得美国的价值观,它有近代的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就是德,也有它传统的东西。真正的东西不在于这个人的问题,而是个最严重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个社会问题我想请教两位专家,能不能给一些比较open式的回答。

主持人:好,谢谢高先生。我们再接一位纽约赵先生的电话,赵先生您好。

赵先生:我下一个吧,我再听听,谢谢你。

主持人:好,各位观众,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从中国状元被拒 看中美教育的差异”。欢迎您打我们的热线号码646-519-2879。我们再来回应一下刚才观众朋友的意见还有问题,陈教授。

陈志飞:刚才几位观众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想法,首先旧金山的蒋先生谈到了杨振宁诺贝尔获得者提出说,一百年之内没有一流大学……

主持人:希望中国在一百年之后能有一、两个世界一流大学。

陈志飞:那换句话说,一百年内肯定没有一流大学。他在经历了中西合璧的文化教育背景下说出这种话,的确是令人振聋发聩,他说的话很可能是实情。那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什么呢?别的观众好像也提到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中国人不行,是制度不行,还是我们走的路不对?其实最根本的可能还是现在这个体制有局限性,它没有很好的解决在现在的挑战底下和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结合的问题。

中国现在好像把自己的传统,也就是私塾的四书五经、读圣贤之书这种传统全部扔掉了,那么学了西方这种技术,也只学了人家的末节。实际上西方人在做技术的同时也很注意承传 ──西方文化的承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这里读书老搞不明白,每天跟着导师做实验,可是导师周末去教堂了。他觉得这种东西是大逆不道、不可理解的,既然进了科学的殿堂,你就不能再进教堂去膜拜耶稣。但这在西方人来说,绝对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觉得科学就是一个报效人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手段,但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存在是在于精神文明、精神方面的追求与归宿。

这个是中国教育最大的误区,也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道德沦丧,才会造成学校好多经费大部分都发成奖金,那么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中国永远也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大学这种情况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丧失了德育这方面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在教育末节方面、科学方面又没有搞明白西方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实际上是现在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了,在西方即使是这种理工,技术上的、科学上的,他们都非常严谨,而且做事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

陈志飞:你想想,作为科学工作,他是抱着一种替天行道的方式在做。

主持人:我看到有一些现象,比如说现在有一些中国来的学生互相抄袭论文或者是剽窃,奚磊女士您觉得这种现象,即使从美国理工科这种做学问来说,这种情况大家会怎么想呢?

奚磊:其实,在美国生活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人都知道,诚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很多中国人刚来的时候到银行去办事,人家要你签个字就完了,他们说签个字就完了,中国人说,签个字就完了?他们说,对呀,这是你的,签字呀!我觉得这太玄了,任何人都可以模仿我。

主持人:模仿我的签字怎么办?

奚磊:我们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社会的基石就是在这里,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多中国人到了西方以后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条。我刚才还想补充一条,就是刚才讲说一百年以后中国才有一两所一流的大学。我小时候听见中国大陆有这么一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有错,就是因为这句话,害了中国那么多学生没有真正达到他们应该有的那个成就。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一个社会的成功确实是建立在文的基础上,而不完全是理,比如像美国这些一流的学校,它培养的人就是要有洞察力,他能走在时代的前面,他能看到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的洞察力,他的敏锐力,都超出一般的人,这些人都是学文的。而他们培养人都是我把你放在人群里面,你的观点、你的思想能远远超出你周围这些人,你就是我要培养的那个对象。所以哈佛、普林斯顿这些学校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中国大陆行吗?不行,因为这学生真要是培养成那样的话……

主持人:自由思想都出来了。

奚磊:那就麻烦了,所以它才造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话,那中国学生乖乖的、聪明能干的都去学理工。这个孩子我说他要不学理工,如果他中学是在美国西方这样自由的环境里读,很可能11所学校都录取他了,但他就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他再有才、再聪明,可是它就给他“刺”一下。

主持人:在今年的高考中,网上有传一些零分的作文和一百分的作文,而那些零分的作文被很多人公认为是讲真话的,而且是针对时弊的,很有才华的,的确是忧国忧民的文章,那如果这样的作文给零分的话,那么它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

陈志飞:的确是这样,在中国来说,文科没有什么好学的,因为你文科做来做去的……我有个好朋友在中国名校读什么哲学,把马克思几百年前说的话再重新诠释一遍,再解释一遍,让中国人听明白,这样的工作的确是毫无意思的。另外,对奚磊女士刚才说的,我想补充一下。因为在美国毕竟也有搞工程的,你不能说美国搞工程的就不是人才,但是我同意他如果在美国工程方面,理科方面要做出成就的话,他的洞察力,他这文科的底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Steve Jobs(贾柏斯,苹果公司执行长)现在非常红了,因为Apple开发了iphone这种东西。但是Steve Jobs对苹果公司最大的贡献不是他设计了什么产品,而是他的理念,他对消费者的观察力,他人生的价值观,说我要让你用起来很方便。我记得Steve Jobs没读完大学,但他读书的时候,他选了东方美学,学了很多美学的东西,学了很多艺术设计的东西。有人分析苹果的这些东西,比如说Apple之前就已造出了MP3,那为什么苹果就惹人喜欢?就是因为他下工夫,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需要观察力的,而这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

主持人:您说到这儿,我就想到刚才新泽西州高先生谈到的,他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那么你刚才谈到Steve Jobs这个人,他的这种理念,像美国在大学还有在小孩的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那您觉得这种社会整个价值观念和导向对小孩和教育有什么影响吗?

奚磊:我觉得太有影响了,其实就是人跟社会的位置要摆好,一个人在社会里不能太自负,你也不能完全不负责任,我觉得在文明社会里,人要能恰到好处的把社会关系处理好。我们看到这个例子,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说,这些孩子很优秀,没有考上这些学校,为什么中国人就觉得接受不了?这事实上反映出中国人的自负,同时又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今天的评论,也非常感谢各位观众朋友的参与,我们还有观众朋友在线,我们很抱歉,下一次您早一点打电话过来。我们也希望这一次对中美教育的对比能对那些想报考美国院校,还有他们的家长、关心他们的亲朋好友,以及对中国的教育有兴趣的朋友能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什么想法的话也可以写我们的反馈邮箱 [email protected],谢谢各位收看,再见。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