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计划源自狂想 敢于追梦

【新唐人2011年4月29日讯】(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29日电)“100个狂想只要达成1个,就能改变世界”,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长孙维新谈起即将步入历史的太空梭,认为象征人类探索未知的野心及勇气,并启发人们更珍惜仅有的星球

华人社会虽有“嫦娥奔月”神话,但过去从没人相信人类可以登月、往返太空,而30年的太空梭计划,起源于重复载人往返太空的狂想,从1个狂想出发,最终一一实现。

孙维新接受中央社专访时表示,太空梭计划可启发台湾学子,不要害怕疯狂的点子,并无论如何要把自我目标定高(aim high),才有动力前进,有所突破。

他说,台湾教育习惯让学生重复做已有答案的习题,却无助于解决未知。做前人从未尝试过的事,困难一定很多,但要有成就,最需要的是“创意”及“联想”,学习跨领域知识,以创意联系,才能超越前人。长年从事科普教育的孙维新认为,美国太空探索的理念,正是勇敢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并有狂野的梦想,但单有狂想还不够,还需解决问题的创意及非达成不可的毅力。

太空梭退役,看来似乎与日常生活没牵连,但人类靠太空梭做了许多民生相关实验,成果由全世界共享。

孙维新举例,“哥伦比亚号”(Columbia)太空梭失事前,做了很多有趣实验,如在太空中观察动物生活、植物发芽,还将搜集太空中绽放的玫瑰香味,做成“太空香水”,甚至进行燃烧实验,对人类研发能彻底燃烧燃料的环保工具很有帮助。

除有趣的太空实验,太空梭也为人类提供新视野。孙维新表示,曾有太空人在太空中回望地球,体认人类生活的范围,最多仅在这颗蓝色星球表面4公里,与地球直径1万2800公里相较,如同苹果皮、或篮球丢到水里后表面附着的1层水,那样渺小、脆弱。

“人类实在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说,“了解以后,才会珍惜”。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管“美好”的定义,人人自有主张。但在研究过程中,人类获得最珍贵的礼物,也许就是体认到在这个星系不断彼此远离的宇宙,人们最终能珍惜的,还是身边的人,脚下的土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