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大规模铁路投资应当反思

【新唐人2011年7月29日讯】毋庸置疑,中国的铁路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大跃进时期。据中国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7月13日在表示,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中国铁路运行的融资和其他行业一样,皆受到一定影响。但他同时称,“铁路资金应该是有保障的”。他提到,截至2010年底铁道部的资产负债率为57%。有记者问及“十二五”期间中国铁路投资是否会减少?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在发布会上回应称,"十二五"期间,中国铁路建设的总投资将达2.8万亿人民币,新线路投产将增长87.5%,总投资将增长41.4%。铁路建设步子不会放缓,投资也不会减少。胡亚东介绍了今后五年中国铁路建设规划总目标。他说,“十二五”期间,新线投产规模要达到3万公里,也就是到"十二五"末期,国家铁路运营总里程要从现在的9.1万公里增长到约12万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能够达到4.5万公里,西部地区的铁路达到5 万公里。胡亚东海表示,“十二五”铁路建设规模和投资不会放缓,铁路建设新线3万公里,总投资额将达2.8万亿人民币。

然而,如此“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铁路却并不给力,倒是事故频发:2006年4月11日9时32分,南昌铁路局南昌机务段DF11319号机车担当的青岛开往广州东的T159次列车,行至广铁集团管内京九下行线林寨站至东水站间,在信号故障情况下,司机个人认为防护区间没有列车,盲目行车,以48公里的较快时速,撞上正在停靠的武昌开往汕头的1017次列车,导致1017次列车最后4节车厢脱轨。当时,T159次第二司机在睡觉,没有执行在故障情况下必须双司机值乘的规定。事故造成2名铁路职工当场死亡,18名旅客受伤,构成重大事故。2007年2月28日2时05分,由乌鲁木齐开往新疆南部城市阿克苏的 5807次列车运行至南疆铁路珍珠泉至红山渠站间42公里+300 米处时,因瞬间大风造成该次列车机后9至19位车辆脱轨,造成3名旅客死亡,2名旅客重伤,32名旅客轻伤,南疆铁路被迫中断行车。2008年1月23日晚上8点48分,北京开往青岛四方的动车组D59次列车运行至胶济线安丘至昌邑间时,发生重大路外交通事故,造成18人死亡,9人受伤。2008年4月 28日凌晨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运行到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之间时脱线,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5034次列车相撞。已造成43人死亡 247人受伤。最新一次,则是今年

7月23日晚,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浙江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事故,造成死亡33人的恶性事件。

铁路花费如此之大而安全性又如此之低,就在于因追求形象工程效益而采取粗放式扩张的大跃进方式所致。现行体制下的铁路项目决策以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项目标准普遍偏高,投资过大、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突出,从而对项目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使一些本来可以盈利的项目也变成了亏损项目。目前新建的一些客运专线以及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往往脱离发展阶段以为追求现代化和高速度,纷纷将原本设计的200公里/小时调到350公里/小时乃至380公里/小时,投资成本成倍攀升,大大增加了未来运营财务压力。可以说,很多客运专线建成之日,就是全面亏损之时。比如,最近开通的合宁铁路和京津城际都面临着巨额亏损。由于各地铁路局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动力不足,建设运营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扩大投资不等于投资浪费,继续依赖政府包办的模式推进铁路大规模建设,难免会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且建设规模越大,资源浪费越大。

这种大一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除了经济效益低下外,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管理混乱事故频发。这里的问题是:铁道部本应是铁路公司监管者,现在,却兼建设者、监管者于一身,既是场上的球员,又是场上裁判,如此这般,我们能指望一场精彩的球赛么?我们看到,铁道部既发行政通知,又进行市场操作,从风险投资到技术细节,以无所不能的形象向市场昭示权力的力量。如此一来,监管者彻底缺位,市场在一片高亢声中混乱。这种经济乱伦的直接后果就是乘客们的生命没有保障。

此外,因为铁路属于国有(实际上就是官有),为了政绩官员们在铁路建设上毫无顾忌而且毫无障碍地举债。结果造成铁路债务风险日益显现。目前铁道部权益性资金来源有限,民间资本难以大规模进入,只能依托中央政府信用大量举债搞建设。2004年以来,铁道部债务资金占其投入铁路基本建设资金的比例快速增加,已由2004年的25%提高到2007年的55%,而且有继续上升趋势。按照铁道部公布的计划,2008年到2012年铁路在建项目总投资约为2.7万亿元,按铁道部投资比例84%测算,到2012年完成在建项目需要铁道部投资约2.3万亿元。据估计,2008年到2012年,铁道部能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权益性资金约为4200亿元,也就是还需要新举债约1.85万亿元,加上已有的负债,预计到2012年在建项目完成时铁道部负债总规模将接近2.5万亿元。

随着债务规模扩大和新建项目的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债务将进入还本付息阶段,铁路行业的债务风险将日益显现。债务风险的核心是偿还到期债务的现金能力。随着债务规模扩大和新建项目的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债务将进入还本付息阶段,铁路行业的债务风险将日益显现。铁路的债务风险主要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国家铁路既有线路整体盈利水平很低,每年仅有几十亿利润,且85%的资产属于专用性很强的非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差,依靠既有资产盈利的偿债能力很弱。其次,铁路建设基金增长有限,平均每年约为850亿元。难以支撑铁路庞大的债务。最后,受现行体制影响,新建项目普遍标准高、造价高、负债多,加速财务危机的爆发。有专家甚至预言,大规模的铁路投资可能最后导致“铁贷危机”——当然,因为铁路是国家的,最后买单的还是国家,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纳税人。

实际上,铁路发展必须和对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换言之,必须与生产力水平一致。美国就是一个例子。20世纪20~70年代因为经济原因,美国铁路日益衰落,陷入困境。由于运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政府管制,铁路的收益下降很快,运输市场上的份额也大幅下降,大量铁路变得多余而被拆除,同时大量的铁路公司破产或被兼并。从40年代开始,铁路股票平均回报率不断下降:40年代4.1%,50年代3.7%,60年代2.8%,70年代2.0%左右,最低的1978 年仅为0.2%。而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因为经济的恢复,美国铁路获得新生,稳定发展。政府放松管制及援手帮助,1976 年通过《铁路复兴和规制改革法》、1980 年通过《斯塔格斯铁路法》(Staggers Rail Act),铁路竞争力增强,货运周转量增加,份额有所恢复。铁路的投资回报率也从70 年代的2.0%,上升到80年代的4.4%,90年代则进一步上升到7.0%以上。

毕竟,铁路只是经济发展网路——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过多的只能是摆设浪费,甚至阻碍真正的物流顺畅。

文章来源:《网易》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