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浅谈《三国演义》(下)

【新唐人2012年3月18日讯】《三国演义》中最叫人们拍案叫绝的当属诸葛亮的智慧。现在的人都认为诸葛亮精通术数、周易、奇门遁甲。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自于占卜、算卦、《易经》。上篇讲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中都贯穿着打坐,静心,入境,修习。古代的易经大师也都是有着高尚的道德修为因而开发出自身的超常功能来的。宋代的邵康节是一代易经大师,著有《皇极经世》,《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其《梅花诗》非一般常人一般算命先生所能预言,表面上预言了历朝历代的兴衰与更替,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历史的主题与人来到世上的真正目地。其洞察古今天地万物的超能力尽现其中。诸葛亮也著有《马前课》,也和后世的预言大师们不约而同的预见到了今天发生的大事。即弥勒佛(转轮圣王)下世度人与淘汰败坏的人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只身一人过江东劝说孙权联吴抗曹,当经过一番的争论与思考,孙权决定抗曹而不降曹,周瑜等众人皆以为孙权再无疑虑时,诸葛亮却能窥测出孙权心中尚存在一点顾虑。连他人内在的心理活动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当周瑜万事具备,只因冬季没有东风急的生病时,诸葛亮借来了东风治了他的心病。那么诸葛亮如没有他心通(功能)能知道吗?“孔明祭风”,“诸葛妆神”等都显示出诸葛亮应用道家神迹的实践。


既然诸葛亮等人是为了深化与留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文化内涵,那么诸葛亮也要顺天意而行事,也不能处处用超常的智慧来违背天意。诸葛亮出山帮刘备夺取荆州,西川,汉中成三足鼎立是顺天意而行,所以什么事情都是水到渠成。但在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中,天不灭魏,几次眼看北伐将要胜利时,总有某种阻力迫使诸葛亮的计划前功尽弃。就连诸葛亮费了很大的力气诱使司马懿在上方谷入绝境快要被火烧死时,天就要突然下一场大雨来救司马懿。这不是天意吗?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难道诸葛亮提前不知道吗?为什么不留锦囊给关羽以解围哪?诸葛亮顺应了天时,深知天机不可泄露。历史也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在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中,他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三分天下,后汉(西蜀)有近百年的延续历史已属不易,安能有灭魏克复中原之事?很多人不明白也想不通,既然诸葛亮已经知道汉室必然灭亡,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北伐中原呢?为什么还要劳而无功,自取其灭呢?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以尽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前面讲了人类的历史既然是一场戏,那么戏中的角色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是不能做成的事情也要有人做,为了深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文化内涵,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是天象的变化。人类的战争也不会是偶然出现的。那么通过这场戏人们都更加明白了其一系列的内涵所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既彻底的表现了人的智谋等内涵,还表现了高深的道德修养境界。诸葛亮胸襟宽广,宽仁大度。周瑜几次欲加害诸葛亮,周瑜被气死后,诸葛亮冒险过江吊丧周郎,痛哭周郎为之惋惜,其包容敌手的心胸令众人感动不已。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从不忌贤妒才,还在不断地给刘备推贤,举荐庞统为军师并把建功立业的机会让给庞统。在南征中,为了让大王孟获真心归顺,曾七擒七纵,终于令孟获感动而诚心归降,孟获感念诸葛大恩,就连几十年后蜀国灭亡后还要求晋王善待刘禅。诸葛亮给后世留下了“以德服人”的典范。同时诸葛亮也是“忠’字的化身,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既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逆谋篡政,也没有骄横跋扈,而是克尽职守,呕心沥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是保不住先帝的基业的,但诸葛亮仍然克尽君臣之道,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地辅佐着他。诸葛亮是修道出世的,还具有很深的定力,在“空城计”中,与其说是虚与实的对奕,不如说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当司马懿率十几万大军直扑西城这个小县时,而蜀国的主力大军都已撤离时,在这危难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却临危不乱,乱中不乱,在城上镇定自如地弹起了古筝。而司马懿也是以听琴声来判断虚实。司马见诸葛琴声不误,音清而胸有成竹。于是马上仓惶而撤。这确实是一般人所很难做到的。也更加体现一个修道有素的人心性和境界。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神传文化,无论什么文化的起始首先都是和神有关联的,也是和修道、返朴归真紧密相关的。现代的人总是站在现在人的角度上去猜想古人的状态,用现在人的思维去衡量古人创作的一切,是永远都研究不明白的。

三国的时代是历史上特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表现了“义、忠、仁、礼、信、恶、蠢、奸、诈、妒”等,既充分阐述了正面词义的内涵,又表现了负面词汇的一切行为。不管是《三国演义》也好,《封神演义》也好,还是其它名著也好,其表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都是留给今天的人作为借鉴和参考。历史是一场大戏,而今天又是这场大戏的大结局。也许众生在历史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也都是为了今天末法末劫时期的得救在努力着。

文章来源:《正见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