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16日讯】 二○一二年夏,北戴河再度成为全球中国观察家的关注中心。今年夏天在这里的会议将决定下一个中共领导核心。这个新产生的核心,将至少引领中国发展十年。通过今年的北戴河会议资讯,人们分析在过去五年中逐步成形的这个核心在十八大是否会有变数,猜测这个核心的最后人事安排的细节。然而,据笔者对人类政治变迁的知识和目前中国政局动态机制的观察,北戴河会议将产生的领导核心很可能是中共末代领导核心,他们错失改革的最后机会导致中共专制将在他们手中结束。
北戴河会议的来龙去脉
北戴河,这块邻近北京的河北秦皇岛市海滨地区,在中共统治时期,是核心权贵们盛夏的避暑圣地,因此获得中共夏都之称。因为许多重大决策皆由在此地度假和办公的核心权贵们作出,所以历年的北戴河会议成为中国政治观察家的关注中心。例如:中共大跃进的决策和纠正大跃进的决策,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说法,都是在这里作出或提出的。八○年代胡耀邦下台和即将产生的新核心之中李克强与习近平易位,也是在这里酝酿出台的。
如果对之做一个严格的分析,在中共统治的运作中,北戴河会议不是一个有明确规范的制度。不仅会议举行的时间和参与人员、而且会议是否召开,都是最高领导核心视乎政治需要而定。毛泽东时期,北戴河会议大都是为中央全会前举行的预备会议。邓小平时期,北戴河成为二线领导休假和一线领导办公的地点,其实是中共决策核心集团集体办公和交换意见、酝酿重大决策的场合。那时,正式会议反而是不重要的过场。九○年代初,为增强自己权势、避免同僚掣肘的江泽民一度借节俭为名取消北戴河会议。胡温接班后,为垂帘听政之便,江泽民又力推恢复新老核心在北戴河共同办公和休假。
毛后的中国政治中,邓小平废除干部终身制,名义最高领导核心换届定期举行。据深知中共权力斗争的吴稼祥分析,在这个核心更换的周期中,历年北戴河聚会有不同的意义。核心换届党代会前的第四年北戴河聚会是就新核心人选摸底,第三年是确定新核心的大盘子,第二年是确定政治局常委、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名单,党代会召开年将确定中央委员的名单。
根据吴稼祥的分析,今年的北戴河会议将是中共领跑未来十年的新核心的出台年!
二○一二北戴河:人事权争仍旧扑朔迷离
江泽民执政以来,在邓小平的安排下,中共核心换届似乎已经定型成制。虽然高层也有权争和清洗,但执政核心稳操主导权力更迭进程,以至于美国学者都撰文称赞中共解决了专制政治的最大软肋之一,为崛起世界强国提供了关键保障。自二○○七年的十七大到二○一一年的北戴河会议,习近平和李克强领跑的中共新核心成定局,全面进入接班权位和操演执政实践。
然而,二○一二年初发生的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领馆事件及随后的薄熙来下台,使得中共权力斗争进入“八九”之后最激烈的时期。薄熙来落马以及随后问责可能牵扯的势力,在按部就班成形的新核心中留下真空。根据已有资讯,至少周永康及部分江泽民的势力会因此受到牵连。为填补真空,各派加紧活动,必须在北戴河解决问题。否则,中共十八大要么必须推迟,要么成为权力公开斗争的战场。局势之险峻敏感,连今年的北戴河会期都高度保密成谜。
各种迹象表明,北戴河会议已经召开,而且中共已经决定控制住薄熙来事件造成的冲击,避免十八大翻车。谷开来仅以杀人罪被起诉和王立军案件冷饭热炒地结案,表明这是双方相互钳制达成妥协。然而,北戴河会议高度保密又表明:两个案件中问责范围和主犯主要罪名仍扑朔迷离,远不能向天下交待。这暗示着局势仍有戏剧性演变的空间。新执政核心的人事安排也还是悬而未决。即使目前透露出的习近平等人接见专家的信息表明新核心已经确定,但这也是暂时妥协案,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的新冲击下翻盘。
二○一二北戴河:帝国溃败先兆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共夺权和掌权走过的路是典型的专制政权的路,但采纳一些现代极权政治的组织技术和意识形态控制方法。中共强盛和衰败也将循古往今来的专制兴衰之道。人类和中国政治史上不乏强盛至极的帝国轰然倒塌的故事。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帝国在面临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没有正视挑战或采纳适宜的机制遴选恰当的人事应对挑战,而是在腐败的瓜分权位的斗争中,无视挑战,错失机会,甚至不断损害赖以应对挑战的力量和条件。二○一二北戴河会议正是强盛中共帝国循此规律溃败的征兆!
目前,中国各种矛盾尖锐,问题堆积如山。薄熙来事件既非肘腋之变,亦非萧墙之祸,能造成巨大冲击,就是因为这个事件激起各界巨大反响,可能引发冲击政局稳定的更大事件。北戴河会议没有正视这些问题,无视各界呼声,而是忙于权位分配;新领导不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遴选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是派系对利益和机会的分赃。
也许七月北京大水最能形象地展示中共现在的执政状态。大水发生在天子脚下,据称是百年不遇,民间反响强烈,但因为核心都在北戴河忙于权争,不敢分心。救灾水准甚至不如日常灾害。温家宝没出来,解放军没救灾,北京仍然不变地完成领导换届。昏庸专断,历史罕见!
二○一二年的北戴河会议尽显强盛中共帝国溃败之先兆!
文章来源:《动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